央行昨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实施了共计2900亿元逆回购操作,创央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其中,14天期逆回购操作1000亿元,中标利率3.45%;28天期1900亿元,中标利率3.6%。由于本周公开市场分别有20亿元央票和1070亿元逆回购到期,昨日的逆回购使公开市场提前锁定1850亿元的净投放格局。分析认为,央行此举令到短期降准、减息预期延后,并对A股无正面作用。
市场资金依然饥渴
自今年5月4日央行意外进行650亿元的7天期的逆回购操作后,这项操作便频繁上演。6月26日开始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9月13日更是重启时隔10年的28天逆回购操作,期限不断延长,并且日益成为常态操作。
此次,央行以跨节的14天期逆回购取代7天期品种,以14天期、28天期的组合,取代了前期7天期、28天期的搭配,操作期限再度拉长,天量逆回购显示出央行保障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流动性需求的意图,以稳定机构对于未来资金面的预期。宏源证券高级债券分析师何一峰表示,为了熨平季末的流动性,逆回购敞开供应。之所以创出历史新高巨量,主要是机构需求比较旺盛:一是长假的现金提现需求,二是出国旅游的购汇需求,三是季末冲存款的需求。
不过,因本周是国庆长假前最后一周,也是三季度最后一周,机构对跨节资金需求依旧旺盛,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显示,资金价格已连续多日保持全线上涨态势,仅9个月期Shibor利率微跌0.13个基点,而隔夜到1个月期品种已攀升至4.5%以上。
降准减息预期延后
央行迟迟未“降准”,市场认为主要是为管理通胀预期。而随着逆回购的期限延长和滚动操作,已相当于一个长期资金来源,央行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远超过降准或者降息的规模。目前来看,越来越频繁和大手笔的逆回购,使降准预期再度降温。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报告认为,逆回购操作能够通过对数量、期限、力度的调整,实现对流动性的调节,实现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目的。但逆回购操作期限通常比较短,目前主要集中在7天和14天,意味着央行借此投放的流动性,将在7-14天内流回到央行。因此,逆回购投放的流动性只是临时的,只能用于平滑短期流动性,无法用于支持中长期信贷扩张。
但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指出,逆回购操作不能替代降准对市场资金面缓解的功效,也不能引导市场利率往均衡的水平发展,现在的银根还需要再放松一点,应该适时降准一次。
不少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年底前央行仍将降准50个基点,时机为待通胀预期更加明确后。
(关键词:央行 逆回购 降准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