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效应消散,顺差骤降至196 .3亿美元,外贸型增长模式进入调整期
海关总署昨日公布的进出口数据让大多数经济学家大跌眼镜。数据显示,11月份出口较上年同期仅增长2 .9%,远低于10月份11.6%的增速,也远低于经济学家给出的增长9 .6%的预期中值。
多位受访人士昨日向南都记者分析认为,前几个月的外贸回升可能只是季节性的推动,整体来看外需疲弱的状况并没有质的变化。而尽管普遍认为明年外贸较今年将有改善,相对于过去数年的高增长伴随着结构性因素发生转变,外贸放缓已成定局。
欧美需求不同炎凉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391 .3亿美元,增长1 .5%。其中,出口1793.8亿美元,增长2.9%;进口1597.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贸易顺差196.3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贸易伙伴的往来数据中美国市场持续上升,欧洲市场持续下降的格局仍然延续。1-11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4957.5亿美元,下降4.1%。而在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4386 .2亿美元,增长8.2%。此外,东亚区域内的贸易增长依然强劲,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同期总值为3599.6亿美元,增长9.3%。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昨日在港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最新的数据基本上没有改变大的格局和趋势,即中国的外贸由过去20%以上的增速降到个位数。“影响外贸的因素中,排第一位的因素还是外需不好,也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从需求和成本两个方面使整个外贸部门受全球经济不好的拖累。”张燕生对南都记者说。
这一判断亦是昨日市场主流意见。南都记者注意到,多数经济学家均将11月进出口数据与此前公布的11月份工业增加值、发电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等进行比较,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尽管国内经济增势强劲,但全球经济疲软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难以消除。
“11月份出口同比大幅滑落根本原因在于欧美有效需求减弱。”交行金研中心宏观分析师陈鹄飞昨日向南都记者表示,“海关数据显示无论是对欧美、东盟、日本还是巴西等新兴市场,及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出口增速全部出现大面积回调。”
汇丰经济学家马晓萍昨日表示,令人失望的出口数据证实外部需求依然不振,过去两个月出口相对强劲只是受假日季来临之前订单猛增所产生的一次性效应所推动。如果美国形势恶化,未来中国可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投资来刺激经济。
此外,陈鹄飞认为,11月进口出现零增长,根本原因是内需还未完全企稳。“稳增长政策提出应该是在年终经济会议开完之后,而政策有时滞效应。”
外贸放缓成定局
尽管普遍认为明年外贸较今年将有改善,受访人士昨日普遍认为,相对于过去数年的高增长伴随着结构性因素发生转变,外贸放缓已成定局。
“明年由于欧美宽松后,系统性风险在化解,同时美国复苏好于此前预期。欧美有效需求企稳,明年外需肯定好过今年。”陈鹄飞表示,此外,年度经济会议开完后,政策时滞效应可能会体现出来,稳增长发力。内需进一步稳固,将带动明年进口需求出现改善。
尽管如此,陈鹄飞亦认为,既往外贸高速增长的局面将不复存在。“明年商务部10%的目标会有压力。”
汇丰银行亚太区经济顾问梁兆基昨日则表示,即使财政悬崖解决,但美国仍须削债,对中国出口带动有限,预计明年全年中国出口仅会有低单位数增长,个别月份甚至会出现收缩。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亦称,中国经济已显现出回暖的初步迹象,但要由此带动进口增长还需一段时间。
“中国已进入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的阶段。首先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第二是利率、汇率上升,包括C P I、P P I因素。第三方面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成本上升。这些成本的上升是刚性的和长期持续的。从这个角度,反映出国内旧的外贸增长模式已经告一段落。”张燕生对南都记者说。
而这些因素加上中国经济本身增速回调,将导致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持续减速。“所以整体来看外贸增速的回调会是持续的,这也是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张燕生认为。
但正是因为结构调整,因此尽管未来外贸仍将面临不利格局,就业形势将不会受到影响。张燕生强调,今年前9个月,国内所创造的新增就业是1024万人,远多于过去的10年。而且城乡人均收入增长也显著好于过去10年。
“所以过去所担心的出口不好,就业会产生严重的问题,经济和社会会产生严重的问题等情况都没有出现。这代表确实外贸前30年增长模式进入一个调整期。从今年的形势看,无 论 就 业 、G D P、人均收入,都处于一个总量减速、结构优化、城乡和区域差距明显缩小的结构调整方向在转变,外贸也要适应这个新形势。”张燕生说。
(关键字:11月 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