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要学会“拆桥”和“搭桥”

2013-1-9 8:39:43来源:现代物流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钢铁企业要紧紧抓住“十二五”国家推广高强钢,推进钢材减量化的重要机遇,积极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升钢材档次、性能和质量。
    “春天进入市场,你会收获秋天;秋天进入市场,只能遭遇冬天。”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席分析师李世俊在曹妃甸六大宗商品交易暨实施战略论坛上反复提到的一句话,简单却直击当前钢铁行业的要害。
    从2002年的1.82亿吨,到2011年的6.83亿吨,十年时间中国粗钢产量增长了275%,可谓是中国钢铁行业名副其实的黄金十年。
    这一时期,只要有钢材资源就能赚钱,在利润的驱使下,大批的人开始涌入与钢铁相关的行业“淘金”,当然,伴随他们而来的,不止是赚钱的热情,还有大批的资金,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钢铁产能也迅速增长。然而,在促成钢铁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疯狂投资的“后遗症”也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需求量接近峰值,钢铁行业迎来发展的“寒冬”。
    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是关键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显示,近两年,钢铁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从2004年的8.11%,一路下滑,2011年,国内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2.42%,远低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而2012年前10个月,更是降到-0.18%的最低点,全行业面临亏损。
    “中国经济从整体上迈入了工业化后期,中国钢铁市场需求增速将趋缓。”李世俊认为,争相扩大产能的黄金时期已过,钢铁产量再往上增长的空间和幅度都比较小了,我国粗钢消费量也将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峰值弧顶区,在未来,钢铁行业将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对于钢铁行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业内的声音普遍集中于规模化和高端化两条路径。
    而李世俊则把这一阶段形容为市场多层次共处和市场的高级化进程时期,他认为两条路径都没有错,但关键要对“势”与“度”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规模、精品作为目标都没有错,宝钢的“精品+规模”;河北的“规模+精品”,其实都是在探索合适的“度”,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精品,都离不开对全局“度”的把握,即在整个市场环境的变迁中衡量企业自身的实力和调整企业的战略。”李世俊表示,无论走哪条路,关键是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这是'十二五’期间钢铁企业最迫切的任务。
    注重用钢行业技术进步
    和路线选择

    一直以来,国内钢铁企业将太多的目光放在中国钢铁需求在数量上离峰值还有多少,而很少关注在品种质量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在理论研究的深度、实用化的广度、高性能钢拓展的进度上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李世俊说道。
    他还特意提到了未来钢铁行业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向,其中,关注用钢行业技术进步趋势和路线选择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关注技术进步的趋势和路线选择,根据用户的新要求来制定钢铁企业的新目标。”
    举例来说,出疆天然气管道需要通过地形狭窄的河西走廊,公路、铁路、电力、通信、管道等众多工程由此通过,河西走廊越发拥挤,为了节省建设时间、减少管道占地和投资,年单管输气能力将提高到500亿m3,这就出现了对大直径厚壁X80钢级钢管的需求。
    李世俊认为,钢铁企业要紧紧抓住“十二五”国家推广高强钢,推进钢材减量化的重要机遇,积极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升钢材档次、性能和质量,加快实现由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品种质量为主的发展模式。
    行业领先企业要学会“过河拆桥”
    在李世俊看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方向,简单来说就是“跟着用户走,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着用户行业的龙头企业走”,而用户行业的技术进步往往是通过重大工程拉动的。
    他认为,钢铁企业在研究重大工程订货条件时,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能不能“过河”;二是能不能“拆桥”,即有没有实力进入技术壁垒及如何设置技术壁垒。“围绕用户行业的重大工程开发产品,重大工程的供货技术条件既是产品开发的目标,也是开发成功后设置进入壁垒的素材。”
    在这一进程中,武钢在铁路桥梁上的办法值得借鉴。“提高进入难度是一个创新型企业最关键的一步,是能否威慑、阻止对手加入竞争的第一个信号,至少也要延缓对手加入竞争。”李世俊认为,钢铁企业应把触角伸到试验阶段,“联姻”用户行业龙头企业,先期介入,掌握主动权。
    如此一来,才能从被动地适应游戏规则转变为制定游戏规则,日本造船钢板的弯曲自动化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精力向产品深加工与构筑产业链倾斜
    当然,我国钢铁企业的脚步不能止于加强自主创新,设置技术壁垒,“拆桥”的同时,也要学会“搭桥”。
    随着钢材产品的同质化日益加剧,钢铁行业的营销已经从传统的产品营销向服务营销转变,以钢材加工配送业务为代表的服务营销策略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韩国浦项在中国的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建有多个钢材剪切中心,一方面可以利用批量购进,分销配货销售,实现化整为零的零售式分销,直接面向终端客户;另一方面,对钢材进行再加工,也延伸了产业链,更容易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用户依赖度,稳定终端用户。
    国内钢铁企业的眼光不仅要寻找降低公司成本的新点子,更要寻找降低客户成本的新点子,通过简化生产工艺、降低材料使用,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了一套经济、环保的绿色解决方案。“替顾客省钱,就是替自己赚钱。”李世俊认为,产业板块的发展是一种体系性优势,产业链优势资源供应之间的有效对接,将带来极大的成本优势,也将为钢铁企业形成牢固的供货渠道和不可分开的供应链,这也将有效提升钢铁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关键字:钢铁 钢铁企业 高强钢)

(责任编辑: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