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央行动作频频,短短一周内,全球五个经济体降息。业内人士分析,中国金融环境相对封闭,对利率的敏感度不够高,用利率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不大。
市场封闭影响有限
早在今年4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由此前的3.5%调降至3.3%。从欧洲、印度等央行降息的理由来看,都包括经济增速乏力或减速、通胀压力较小等,而这两方面理由,中国也同样存在,中国经济增速自去年底以来持续放缓,今年以来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相对低位。
“降息实际就是降低该国的实际利率,增加实体经济对信贷的需求,但是在中国,大型国企贷款比较容易,就算是降息,小企业照样贷不到款。”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所长庄太量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并没有实行利率市场化,对利率的敏感度不够高,所以用利率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不大,没有必要随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下调利率。”
花旗集团高级经济师丁爽认为,降息未必能够解决多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也有分析师指出,中国可以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但目前国内流动性并不缺乏,即使释放一定的流动性,也未必能如美日一样刺激和推动本国股市持续走强。相反,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并引导资金真正进入需要发展的实体经济之中,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运行。
降息概率低于降准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中国面临多重压力,包括新兴市场等国陆续降息、美日持续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全球流动性影响压力,以及外汇占款屡创新高、大规模热钱融入国内的压力,市场揣摩中国货币政策会否微调。
瑞信研报指出,昨日中国央行时隔17个月重启央票发行,未见明显收紧流动性的信号显现,预期中国央行会继续保持中性的货币政策,持续使用公开市场管理整体流动性或为重要手段。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主管胡一帆则认为,全球货币战争下中国难以独善其身,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最早可能在5月份进行,且会进入降准周期,预期有2至3次的降幅,每次下调25个基点,时间上会持续到8、9月份。至于降息也会存在一定可能性,但概率低于降准,最有可能的是单边降,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表示,降息的具体时间窗口难以确定,在目前房价压力泡沫扩大的时候、市场流动性不缺乏,有迹象表明国际热钱正在涌向中国,给央行的货币政策造成很大压力。中国半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不应跟随别国步伐而动,通过新近重启的央票发行,以市场间的正回购、逆回购管理银行间的流动性。
(关键字:经济 央行 降息 货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