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三种策略提升“中国造”比例

2013-5-22 9:08:36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洋装备”的优良品、高效、稳定一直是企业愿意引进的原因。但是,在行业微利的形势下,昂贵的“洋备件”也成为企业不能承受之重,国产化成为必然选择。那么,如何推进备品备件“自洋向中”的转化进程,采取什么措施保证这一转化过程顺利实行?就此,《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了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设备管理的总工程师李德刚。
    承包模式———培育国产化“土壤”
    李德刚手中2012年包钢主要设备运行的数据颇为引人注目:重、特大设备事故为零;主体生产设备故障停机率为0.93‰,故障时间比上一年减少了377小时;设备修理费实际支出11亿元,比考核节省6100万元;通过备品备件国产化和修旧利废为企业节省资金2.13亿元。
    李德刚认为,包钢设备运行指标好、维修费用节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2011年开始的设备备件国产化工作。2011年,包钢首次为焦化厂、炼钢厂、薄板厂等10家拥有大量进口设备的单位制定了完成原值4458万元设备国产化的硬性指标。为调动基层积极性,包钢还同步制定了进口设备国产化的奖励制度。
    众所周知,国产设备、备件比进口备件便宜,但一些不足也较明显。让国产备品备件如进口产品般招人爱,是国产化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次的实验探索,包钢找到了“实用高招”:维修区域承包和备品备件总包,即将备品备件的采购和维护整体交给承包方,而费用实施总承包。为了节省成本,承包方自然要想方设法地寻找、研发国产备件以替代昂贵的进口备件。但是,备件采购和使用权的放开,不等于标准的降低。为确保生产设备的运行质量,包钢严格筛选承包商,严格按照合同考核设备运行。这一办法实施后,承包单位为了获得供货资格、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不但低价供货,而且主动与业主配合,加强设备点巡检,对于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用维护和检修弥补国产设备的“先天不足”。
    2012年,包钢8号、9号转炉一次烟气干法净化与煤气回收系统工程项目因大量使用国产设备,项目足足节约了3000余万元的计划资金。李德刚说,备品备件总包和维修区域承包的管理办法在提高设备维修质量、降低设备维护成本、降低故障率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为设备、备件国产化提供了“土壤”。目前包钢适合备件总包和区域承包的项目已经全面实施了这一管理办法。
    扫清外围逼近核心———扩大国产化范围
    关键设备是一条生产线的“内脏”。尽管国产备件成本优势明显,但是,一旦国产备件在进口设备内部发生“排异”,就会引发生产线瘫痪。为减少备件国产化带来的风险,包钢采用“扫清外围、逼近核心”的策略,稳步扩大备件国产化范围。这一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薄板厂两座220吨转炉均为国外“二手货”,多年来,科技人员结合炉体检修,从外向里、从小及大不间断地给“洋设备”实施国产化“手术”,现在这两台炉子设备基本变成了“中国制造”。不仅如此,得益于不懈的技术攻关,炉子自动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薄板厂的成功经验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单位备件国产化的信心。包钢氧气厂与国内科研单位联手开展可倾轴瓦国产化研制,成功开发出的国产可倾轴瓦在品质上不输于进口备件,在线运行状况良好。
    加强管理策略———呵护国产化成果
    尽管进步显著,但国产备品备件在材质、精度和设计制造过程中与进口设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李德刚强调,实现备品备件国产化除了要采用“替代”、“研发”这些硬手段,还必须用软条件去保障,须在设备使用和维护上更加精心。近年来,包钢以加强油品检测、提高油品质量为抓手,全面推行“全优润滑”管理,给国产备品备件的良好运行创造了条件。2012年包钢17个主体厂矿的510个A类站所油品一次合格率达到92%。同时,2012年液压润滑件消耗费用比上一年同期减少850万元。
    配件和设备的管理上去了,人的管理更要跟上。2012年,包钢设备系统在制度、规程、技术、素质等方面对员工开展了82项培训,以强化员工对制度与规程的执行意识,使管理和操作与装备水平的需求更加匹配。李德刚告诉记者,今年包钢还要继续强化制度优化和人员培训。
    降本增效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永恒主题,而备品备件国产化是实现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李德刚指出,包钢要在备品备件总包、维修区域承包、进口备件国产化和修旧利废等方面继续努力,不断降低设备维护成本,提高设备使用质量。据了解,2013年,包钢明确了金额为500万元的进口备件国产化任务,目前已分解到各个生产单位。

(关键字:钢铁 包钢 行业微利)

(责任编辑: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