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建东北梅花鹿养殖场:一期准备养殖100头梅花鹿,今年7月完成考察论证和确定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今年8月份即可实施鹿茸产品创效项目;二期工程预计明年进行,拟订的养殖规模达到300头。”这是首钢通钢磐石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通钢磐管)于《非钢实业推进方案》中确定的近期推进重点工作之一。
一个有着44年历史、地处偏僻山区的无缝钢管企业,在严酷的市场竞争面前,趟出了一条主业和非钢产业双翼齐飞的新道路,使企业重焕生机。这其中,经历了哪些波折?又有哪些故事?近日,《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该公司一探究竟。
“活下去”是硬道理
位于吉林省磐石市烟筒山镇的磐石钢管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一家以生产无缝钢管为主的钢铁加工企业。近年来,面对两个市场的挤压冲击,在夹缝中求生存极其艰难。尤其是2012年以来,企业经营极其困难,亏损持续加剧,可以说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如何破解难题,突破重围,赢得生存发展的空间,成为摆在全体磐管人面前的重中之重的任务。
2012年4月,磐管确定了“做强主业根基,拓展辅业资源,两翼双轮驱动,主辅协同发展”的总体发展定位,明确了“优先发展养殖业,梯次带动种植业,形成循环产业链”的工作思路;制定出“两条腿”走路方针:一方面全面提升无缝管主业成本、质量、结构竞争力,另一方面立足地缘优势,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探索发展非钢产业,努力寻求产业突围、结构转型之路。经过反复论证、风险评估后,磐管决定“分流主业人员,降低人工成本”,充分发挥周边土地、林业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业,先期发展生态养猪项目。
此决定在磐管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作为与钢铁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产业工人,让其“弃工务农”,须要跨越的不只是行业、技术方面的距离,更重要的还有思想观念上的藩篱。磐管开始在全体职工中开展强化生存意识、转变生存理念、汇聚生存合力、增强生存自信的大讨论,领导干部、党群人员分片负责,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基层进行宣讲,面对面与职工交流、座谈,谈思想、谈观念、谈形势、谈生存……有的职工说,起初听说要他们去养猪,还真转不过这个“弯”来。通过大讨论,他真正认识到,在这么困难情况下,能让企业“活下去”、咱职工能挣着钱,才是硬道理,不管是养猪养鸭都行。
生态养殖拓新路
思想统一,说干就干。一群与钢铁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磐管人,就这样开始认认真真地念起了“养猪经”。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养猪完全是陌生的、全新的事情。可是磐管人不气馁,不退缩,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不行就请。他们充分调动职工发展非钢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加快猪场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相关土地使用备案、环评养殖许可手续同步进行,确保投入产出效率。一期工程于2012年7月20日开工,当年9月1日猪场正式投入使用。在他们的精心管理、精心饲养下,育肥猪每天平均增重1.7斤/头。2012年12月22日,他们及时抓住年底前市场行情启动的有利时机,果断抛售,第一批育肥猪出栏近400头,创效5万元,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引进、当年创效的目标。
他们本着尽可能少投入或不投入的原则,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生态养殖。例如因地制宜,利用园区低洼的地势和现有天然水道,建设鱼塘。有效利用现有猪舍沉淀池中的有机肥水做食料养鱼,开展渔业养殖,目前已投入鱼苗300余斤,预计创利2万元。同时,利用闲置的菜窖,种植食用菌,已经成功移植21600袋食用菌、植入果树40棵,预计获利4万元。
非钢产业的发展有效拓宽了职工的安置渠道,截至目前,共安置职工45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发展非钢产业有效促进了职工择岗观念和生存理念的转变,依靠自身努力闯难关、争生存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通钢的大力支持下,磐管决定乘势而上,进一步发展非钢产业。今年6月,他们完善了《非钢实业推进方案》,确定了近期推进重点及下步工作计划,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林地资源,逐步扩大非钢产业规模,构建3个园区:种猪和育肥猪养殖园区、绿色种植园区、特色养殖园区。具体来说,扩大育肥猪养殖规模,三期工程———120头母猪规模养殖工程正在筹建;启动特色养殖项目,除拟建东北梅花鹿养殖场之外,拟建设精品猪养殖基地,饲养东北黑猪,今年将先行引进黑猪100头;发展林下经济,现有林地资源28.3公顷,下一步将深入研究论证榛子、刺五加、高档林木、木耳等种植问题。此外,该公司还将进一步探索钢管深加工业、畜牧业深加工等领域的发展。
(关键字:通钢 磐石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