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业转型需破有形资源依赖 行业寒冬尚未到来

2013-9-2 10:10:09来源:经济导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叶落而知天下秋。煤炭行业尚处深秋,真正的冬天还没有到来。煤价还将持续下滑,形势将日益严峻。煤企必须上下求索,寻找出路。”在8月31日于泰安开幕的2013中国(泰山)国际矿业装备与技术高峰论坛上,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直言不讳。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乔乃琛也在论坛上表示,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煤炭工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山东煤炭工业自身矛盾更加突出。

“十年黄金期,煤炭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单纯的产量增加和价格的提高,掩盖了结构性的矛盾,延缓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因此,煤企要尽快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调整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企业发展规划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统一。”他说。

下行尚未探底

“1978年山东产煤4200万吨,1991年增长到6000万吨,增幅将近50%。”乔乃琛如是阐述山东煤炭的黄金十年发展速度。他同时坦言,如今煤炭市场进入了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新阶段,山东煤炭工业自身矛盾更加突出。

乔乃琛介绍,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稳定生产与资源接续的矛盾上———全省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2.2%,产量占全国的5%,“三下”压煤占地质储量的44.9%,剩余可采储量仅能维持20年,村庄等压覆资源严重制约着煤炭生产接续。

另外,开采条件与安全生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煤矿地质条件、安全隐患、安全生产难度越来越大。

“今年1至7月份进口1.8亿吨,同比增长14.1%,而总金额却下降4.6%。进口煤冲击,国外低价煤炭大量进入,中国煤炭市场‘被国际化’。”卜昌森说。

他对煤炭形势还将日益严峻的观点进一步分析表示,环保、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对煤炭行业的约束增强;各类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挤占化石能源空间;非常规油气资源成功开发将对化石能源产生颠覆式影响,甚至是致命影响。

卜昌森还表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同时世界经济也处于下行期,这些都导致煤炭行情还将持续下滑,煤炭企业的日子更加难过。

据了解,山东有11个产煤市、33个产煤县、199处生产矿井,1.7亿吨核定生产能力,50万的行业从业人员。

煤炭进入市场化的上世纪90年代,山东突出了煤与非煤并重,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质的变化。1992年,省属煤炭企业非煤产值14亿元,2002年达123亿元,10年间增长了8倍。2012年非煤产值达到1800亿元,占总收入的60%,支撑起半壁江山。

对非煤产业的这一进展,乔乃琛认为,煤与非煤并重仍然是今后的重点。当前,发展非煤与提高质量和效益仍存矛盾。非煤产业链延伸不够,盈利水平不高,产值占总量的60%,利润仅占1.28%,部分项目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转型不能玩虚的”

基于以上形势,煤炭企业转型升级迫切。

“成功的企业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转型升级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如果抓不住当前的机遇,做不好今天的工作,明天将会更困难。”卜昌森说。

在卜昌森看来,煤炭行业十年黄金期,使得很多煤炭企业丢掉了过去的优良传统和好经验、好做法,产生了浮躁心态。“回头看一下,今天的困难主要是由于昨天的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如今,煤炭价格理性回归,要求企业必须回归理性。”

他表示,在十年黄金期里,不少煤企在项目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在产业发展上“乱撒芝麻盐”,导致“小、散、乱、杂、多”,真正发展壮大的屈指可数。许多煤炭企业在高速增长掩盖下,犯了非理性发展错误,比如战略缺失、投资失误、管理滑坡等,其中,战略缺失的风险远远大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卜昌森认为,转型升级是企业无奈的选择,“转型必须实打实,不能玩虚的。”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转型尤其需要打破对于“有形资源”的依赖,要从更高层次上整合“无形资源”。要不断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

山东能源集团确定的转型发展目标是,从煤炭向能源转变,打破“一煤独大”格局,大力实施“绿煤战略”,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延伸煤、电、油、气产业链条,做“能源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关键字:煤炭 资源 能源)

(责任编辑:0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