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为我国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为治理雾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相应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微观的油品升级还是宏观的煤炭替代,都将大幅度提高能源成本。而发达国家雾霾治理的经验也说明,治理雾霾的问题部不在技术上,而主要在于成本分摊方面。
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埋单”看上去似乎简单明了,其实是一个边界很不清晰的原则。比如,政府在制定环境标准和环境监管是否得力?企业是不是严格按照环境标准生产和排污?消费者对不同的产品是否可以选择?所以,“谁污染”至少在宏观层面很难界定,因此,污染治理成本需要比较公平的分摊。当然,也正是这种含糊性,公平分摊其实也很困难。
环境治理的成本分摊还需要符合现阶段基本国情,它不是简单算账收费,而需要兼顾其他社会目标。成本分摊常常由此而变得非常复杂。比如说,今年2月国务院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全国从2015年初开始启用第四阶段标准汽柴油(国四),2018年初启用第五阶段标准汽柴油(国五),提出汽柴油品升级的成本通过“谁污染、谁负责”原则消化,但提出成本分摊需要兼顾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影响。因此政府同时还提出了将适当对种粮农民、林业、渔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等困难群体,以及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对出租车,在运价调整前继续由财政给予临时补贴;按联动机制疏导汽、柴油加价对其他受影响比较大的行业的影响。
当然,有效公平的成本分摊可以通过能源价格改革来实现。但如何保障能源供应,同时提高市场化水平和效率,常常是我国能源发展和改革面临的相当复杂和困难的选择。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能源发展必须能支撑三大目标:支持经济增长,环境可持续的能源供给,实现普遍能源服务和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发展中国家,三个目标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而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比如说,在经济发展的前期可能更注重支持经济增长,以及实现普遍能源服务和保障能源安全两个目标,而在经济发展的后期更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因此,政府需要通过能源价格和能源补贴来平衡三大目标。尽管能源改革的结果常常是涨价,但目前我国各个能源领域的工业耗能、与民用及商业能源消费的交叉补贴一直存在,受到补贴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改革能源价格常常也是成本分摊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效公平的成本分摊还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设计来实现。民用一向是能源改革的难点.目前政府推行阶梯价格机制,实质上就是一种补贴设计,原则就是体现公平和提高效率。如果政府人为压低价格和推行无差别平均价格,使每个单位消费量受到相同补贴,平均价格的直接结果就是穷人补贴富人。另一方面,高收入群体对能源价格不太敏感,容易导致过度使用和不必要的浪费,对他们收取较高价格,可以有效提高能源效率。
(关键字:污染 成本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