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改出效率 改出效益

2014-3-13 9:31:52来源:鞍钢集团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改革,还有一线生机;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直面改革,成为攀钢供应公司逆境中的坚定选择。

按照“不能养懒人、不应有闲人、激励勤快人、奖励有功人”的原则,该公司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力推进内部组织机构改革工作。

2013年9月18日,供应公司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宣布中层干部和一般管理人员“全体起立”,改革大幕就此拉开。

部室精简带来效率提升

2014年2月25日,供应公司市场价格部办公室里,计划管理员彭智琴在电脑前处理采购计划信息。期间,她办公桌上的电话和手机轮番响起,一个接一个的工作电话让她忙得不可开交。

“改革前是8个计划管理员,改革后,定员只有两个。”放下电话后,彭智琴告诉记者,她现在平均每天要处理400多条采购计划信息,一个月下来就是上万条,遇到计划比较集中的时候,常常要提前到岗,晚点下班。

市场价格部只是供应公司内部组织机构改革的一个极为细小的部分。

“我们将原来的22个部室精简至11个,缩减比例达50%,从而实现了精简机构、集中管控、精干高效的目标。”该公司综合部部长朱珠说。

以现有的市场价格部为例,是整合原来的合同价格部、综合计划部相关业务、攀枝花供应部相关业务、西昌钢钒供应部相关业务而组成的,相当于“四合一”。“改革前,我们共有8名中层干部,47名一般管理人员;改革后,仅有3名中层干部,23名一般管理人员。”在市场价格部部长魏庆湘看来,此次改革力度之大,史无前例。

不过,触及“深水区”的改革,改出了高效率。“以前一件事被切分成好几段来做,现在就只有一段了。”魏庆湘说,将原来4个部室的相关业务整合到一起,既缩短了管理流程,又避免了部门与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而改革前和改革后最大的变化,从“走廊文化”就可以看出端倪。以前,走廊里会有人在闲暇时聚在一起摆“龙门阵”,而现在由于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十分饱和,这种现象已经看不到了。

中层干部竞聘“有能者居之”

改革后,中层干部定员由44人减至31人,减幅达到29.5%。“我们秉承‘有能者居之’的原则,通过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分流了17人。”朱珠说,而4名一般管理人员凭借过硬的本领,通过竞聘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综合部副部长饶文斌就是这4名受益者之一。改革前,饶文斌是监察审计部的科员,当供应公司公开招聘中层干部启事发布后,让他本来平静的内心出现了一点波澜。

去还是不去呢?去了担心应聘不上“丢面子”,但是不去又“不甘心”。几经衡量,饶文斌最终在家人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还是决定试一试,不论成败,重在参与。饶文斌看中的是综合部副部长这个职务,因为在党群系统工作过,他对党建工作相对熟悉。果不其然,在经过紧张激烈的面试、笔试后,饶文斌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以前是单兵作战,现在更多的是团队协作。”饶文斌说,新岗位需要更强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到新岗位后,自己首先完成了角色的转变,然后通过不断学习“充电”,努力让自己更好地胜任新的岗位。

经过“全体起立”的竞聘,中层干部和一般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学习提升能力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以前是要我学、我不学,现在变成了我要学、好好学。”朱珠说,员工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转变。

一般管理人员平稳分流

一般管理人员从251人减至178人,减少73人,减幅达29.1%;经过竞聘上岗,73名落选员工全部平稳分流。

这是供应公司改革交出分量最重的一张答卷。

但是,为了这张答卷,供应公司却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职工思想如何引导?这是供应公司改革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有效解决这道难题,该公司始终把宣传教育工作做在前面,无论是改革初期的职工代表大会,还是改革中的中层干部大会、员工部务会等,都专题对改革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员工正确认识改革、参与改革。

不仅如此,该公司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每一步改革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都由班子会集体讨论研究,个别方案和细则还通过班子扩大会议,吸收更广泛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案和细则。

“我们的改革也得到集团公司、攀钢钒和西昌钢钒的大力支持,给员工多种分流渠道选择,从而为改革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朱珠说,落选员工由于有多种渠道选择,稳定了落选员工的情绪。

整个改革过程中,供应公司强调改革的阳光和透明,无论中层干部竞聘还是一般管理人员上岗,都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对落选员工,各部门负责人分别进行谈话,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员工的充分认可,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经过改革,2013年劳务费比2012年减少59万元。”谈到改革的成效时,朱珠说,不仅是效率得到提高,管理费用的降低,真正体现了改革出效益这个改革的初衷。

目前,供应公司新一轮改革工作已经启动,通过不断优化供应流程,缩短供应链,以达到高效采购、相互制衡、阳光透明的供应渠道,打造一支钢铁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队伍。

(关键字:改革 成本 钢铁)

(责任编辑:0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