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0大中城市房价温和上涨

2014-3-19 8:58:35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昨日(3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尽管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依旧达到69个,仅温州下降,但与1月相比,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从62个进一步减少到了57个。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四线城市房价回调的同时,原本火热的一、二线城市市场同样出现了降温。房价的上涨也变得温和了很多,涨幅普遍放缓已经成为趋势,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正在改变。

对此,链家市场研究部分析师张旭告诉记者,环比来看,新建商品住房与二手住房环比涨幅均降至15个月以来新低。同比来看,房价见顶回落态势确立,2012年开始的市场回暖和房价快速上涨周期或已结束。

2月多数城市楼价涨幅回落/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月份70大中城市平均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指数为100.28,较上月下降0.12点,同比指数为108.64,较上月下调0.86点;二手住宅价格平均环比指数为100.15,比上月下降0.03点,连续四个月下调,同比指数为104.69,比上月下调0.47点。

自2012年3月以后,70大中城市平均新建商品住宅价格首次出现同比、环比双双回落,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指数回落幅度达到近25个月以来最高,与此同时,二手住宅价格也已连续两个月出现同比、环比均回落的现象。

上月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15个,较上月增加2个;环比持平城市为9个,数量与上月持平。至此,2014年2月二手住宅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为46个,比上月减少2个,其数量为自2013年1月以来最少。

此轮楼市上涨中的四个一线城市始终是房价变化的风向标,而2月北上广深房价同比涨幅均回落至20%以内,经常扮演领涨角色的北京房价各项指数涨幅均为四个城市中最低。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月份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15.5%。与上月相比,涨幅分别下降了0.2和3.3个百分点。在二手住宅中,与上月相比环比涨幅增加了0.1个百分点。同比涨幅下降了2.5个百分点。

尽管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均与1月份相同,均为69个,但同比涨幅回落。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称,新建商品住宅同比价格上涨的69个城市中,涨幅回落的城市有65个,比1月份增加了28个,最高涨幅为18.7%,最低涨幅为1.8%。

“同比来看,房价见顶回落态势确立,2012年开始的市场回暖和房价快速上涨周期结束。”张旭说。

一、二线城市开始调整/

如果说,上月的统计数据还能看出一、二线城市市场的火热,三四线城市市场的遇冷,那么最新发布的房价数据则传递出一个新的信号,原本被业内普遍看好的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也开始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回调迹象。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2013年底房价同比涨幅曾经多次冲破20%大关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房价涨幅,已经在2月全线回落至10%左右。

与之相比,杭州、南京等房地产热点城市更是频频传出楼盘打折降价的信息。

就在统计局数据发布的前两日,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门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3月16日,2014年统计中的54个城市合计住宅签约量仅为45万套,同比2013年同期的58.5万套下调幅度达到了23%。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月,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0.38%、0.33%、0.21%,涨幅均收窄。一线城市涨幅收窄速度要快于二、三线。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分析师严跃进告诉记者,从环比值来看,2月份是传统淡季,各大房企的推盘力度、购房者的购房力度等都不会太大,房价难以出现较高的涨势。

中原地产报告也显示,就公布了2月销售业绩的30家房地产企业的情况来看,销售业绩出现了明显分化,有16家企业前2月销售业绩出现同比下降,这些企业主要立足三、四线城市。

张旭对记者分析称,2012年以来的房价快速上涨,使得部分城市房价与购买力的背离持续拉大,部分需求被挤出市场,整体需求规模的确也出现了降温,房价调整的压力增加。

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也波及至住房贷款端,据记者了解,多地2月住房贷款呈现骤降态势,很多银行因为存贷比限制、银根紧等原因都暂停个人住房贷款业务。

“从北京二手房市场的情况看,2014年2月北京二手住宅首套商业贷款的平均利率为5.99%,达到20个月以来新高。这种收紧的信贷政策,无疑加重了购房者的支付压力。”张旭说道。

从政策面来看,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逐渐升温的调控预期已经见效,目前恐慌性入市已经淡出,住建部副部长齐骥也强调,热点城市要千方百计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特别是中小套型商品房供应。同时继续采取调控措施,包括差别化的信贷和税收政策。

(关键字:统计局 房价 住宅价格)

(责任编辑:0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