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进行的演讲为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欧洲之行画上圆满句号。作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从去年频繁的贸易摩擦争端到现在双方互相扩大开放领域,习近平此次11天近90场活动的密集式欧洲首访,无疑为中欧关系尤其是经贸合作掀开新篇章,而投资领域的合作则将成为中欧经济新增长点,同时为微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注入新活力和正能量。
欧盟已连续十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则连续11年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5591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习近平日前在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时指出,中欧双方应该把互通有无的简单买卖型贸易合作,提升为各领域联动的复合型经贸合作,力争早日实现双方年贸易额1万亿美元的目标。
“当前欧盟尚未完全进入复苏轨道,欧债危机导致内需疲软,因而需要大量的外来投资。”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李春顶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中欧双方经贸领域互补性强、契合度高,在双方去年贸易摩擦争端有所缓和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的访问以外交形式深化双方经贸相互依存度,表明中欧伙伴关系中贸易摩擦并非主流,合作才是主旋律。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相比多年来中欧贸易额的明显增势,投资额则略显失衡,尤其在中国经济转型增速放缓、减少对出口依赖度的情况下,双方经贸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将更多体现在投资领域。因而相比较于贸易,双方未来在投资领域合作空间和潜力更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贸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莉认为,不同于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等贸易协定所体现的掌控欲,中欧经贸合作传递的是双边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将为微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激发新活力注入正能量,甚至引领全球新产业发展,培育新合作增长点。“但是当前双方缺少引资机制,预计本次习近平主席访欧结束后,双方相关部门就会着手加快相关投资规则和文件的制定,为企业营造便利化投资环境。” 张莉表示。
对于双方合作潜力突出领域,张莉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环保、研发设计、高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的合作都是双方互补性强、合作空间较大的领域。“环保产业的投资合作尤为值得期待。”张莉称,欧洲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很高而且走过治理环境污染道路,但环保产品海外运输量并不大。对中国而言,不论是治理雾霾还是新城镇化建设,环保产业都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双方完全可以合作研发环保产品,彼此共赢互利。
(关键字:投资 欧盟 经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