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花江核电公司5日否认了“首座内陆核电站将在湖南筹备开工”一事。
消息是在4月5日传开的。湖南当地一家媒体在这一天报道说,中国内陆首家核电站筹备开工,部分媒体官微随即转发了这一消息,并引发了网民和业界的种种猜想。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该核电站引发争议的原因,与它曾被列为湖南省“一号提案”和主管企业“争内陆首核的冲动”有关。
桃花江核电公司在企业官网上回应称,目前主要是在当地开展科普宣传工作,项目开工所需的各项文件正在积极准备之中。公司将继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前期准备,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并不是有关媒体所说的“即将开工”。
一位核电专家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与沿海核电站相比,内陆核电站由于缺少万一发生事故时的排污水优势而使得公众更为担忧。目前,中国之前规划的3座内陆核电站尚未开工建设。
内陆核电站是“伪命题”?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能源与气候项目主任涂建军6日在微博上称,他于“上个月在发改委附近的某宾馆看到桃花江项目在北京开会,这几天网上就爆出桃花江将成为第一家内陆核电站的新闻”。
同在6日,南方某报刊登了两则与上述消息有关的报道。其一是桃花江核电公司否认其运营的湖南内陆核电站“即将开工”;其二是对该公司总经理郑砚国的采访,郑砚国援引核电专家的话说,内陆核电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郑砚国在采访中说,一些国家部委的同志到国外调研时发现,与中国不一样,欧美发达国家在发展核电站上并没有内陆和沿海之分。
按照习惯,国际上将滨河和滨湖厂址的核电站统称为内陆核电站,这些核电站占所有投运核电站总数的一半。支持内陆核电站的人士指出,以法国和美国为首的核电强国,其大部分核电分布于内陆,由此可见,在内陆建设核电站是安全的。
一位接近国家能源局的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自2011年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中国对发展核电,尤其是内陆核电的态度更为谨慎。他认为,在内陆上马核电站,不仅关系到能源结构调整,更是一个关乎政治的问题。
受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中国在发展核电上做出了明确的政策性调整。2011年,中国国务院决定,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在做前期工作的项目。尽管国务院在2012年10月通过了一系列核能规划,以重启部分被暂停的核电项目,但包括桃花江核电站在内的3座内陆核电站被排除在外。
按照中国目前的规划,这3座内陆核电站至少要在“十二五”之后方能重启。其余2座分别位于湖北和江西。
内陆核电站为什么如此敏感?一位曾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任职的核电专家向本报表示,尽管核事故发生的概率非常之小,但并不意味着核事故发生的几率为零。
这位核电专家说,核事故应急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当前的核电技术难以保证核事故几率为零。在中国,内陆核电站如果发生事故,相关的应急措施还没有准备好。有别于位于沿海的核电站,内陆核电站在发生事故时,核废水如何排放是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
而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看来,内陆核电项目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他此前对本报表示,这些工作主要体现在环境方面,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保护。
“一号提案”
桃花江核电站规划地点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沾溪乡荷叶山,占地3000亩,计划总投资超过600亿元,是湖南省历年来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之一。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华润电力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湖南湘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201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湖南团以全体代表名义提交了“一号建议”,希望尽快重启内陆核电建设并将桃花江核电站列为首个内陆示范核电站。2011年1月,《关于加强湖南省“十二五”能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的提案被湖南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列为“一号提案”,建议加快桃花江核电站建设。
郑砚国在上述采访中说,核电公司方面后来得到国家能源局的回复是,希望他们做好厂址保护工作。在他看来,该“答复还是比较积极的”。
湖南为什么要上马内陆核电站?按照湖南官方和桃花江核电公司的说法,内陆核电能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以应对目前和将来湖南的能源不足。
而核电站正式运行后,发电量大约相当于目前湖南装机容量的1/6,可以缓解湖南电力紧缺的局面。该核电站规划建设4台百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为500万千瓦。
郑砚国称,这几年,桃花江核电站现场施工处在间歇期,但设备加工、设计等工作并没有停止,“只要国家一旦下令可以开工,他们就会迅速进入状态”。
郑砚国还说,要减少公众对核电站的质疑,首先是要进行核电的科普,加大公众的参与,加强和公众沟通。而湖南益阳桃江核电办党组成员彭志勇亦在最近表示,以前,由于对核电了解不多,桃江百姓特别是核电厂区周边民众对建设核电项目都很抗拒。但现在,百姓们则是“怕核电不建在我们这里了”。
不过,《第一财经日报》梳理网民关于“首座内陆核电站将在湖南开工”的讨论时发现,更多的评论是基于内陆核电站不如沿海核电站安全而感到不安。
近年来,因公众“不够了解”而“不信任反核电”,而最终导致有关核电项目受阻的事件屡见不鲜。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13年7月,在公众的强烈反对下,中核在江门鹤山的核燃料产业园项目最终下马。
中国某核电站的内部人士曾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中国,公众对核电项目的建设参与得太少了。在环评这一环节上,公众很难有机会参与,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切断了公众参与的唯一渠道。
“对于此次事件,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中核电董事长孙勤后来反思江门事件时说,其中一个经验是,要充分沟通。“要形成长期系列化科普活动,范围要广、程度要深,潜移默化影响公众,为公众增信释疑。”
(关键字:核电站 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