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越是产能过剩越要拼命生产

2014-4-24 9:40:51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煤炭市场低迷、煤企亏损已经有些时日。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能源,煤炭的产量依然在增长,消费量也在缓慢增长,只是大大低于产量的增长,导致煤炭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但是,在市场的重压之下,煤炭企业不仅没有限产、减产,反正陷入“越是产能过剩、越要拼命生产”的怪圈之中。

自2002年以来,煤炭行业经历了发展最迅速的十年,也称为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中国原煤产量达到了35亿吨。当时,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但是并没有有效压制煤炭产能的增长态势,以致产能持续增长。

目前,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持续走低,煤炭产业在黄金十年中形成的潜在产能仍在逐步释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煤炭消费量36.1亿吨左右,煤炭产量增幅由前十年年均增加两亿多吨,降到5000万吨左右,煤炭消费增幅也由前十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2.6%左右。

现在来看,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已经阻碍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统计显示,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由于缺少有效的退出机制,国内的煤炭产能过剩正加快向产量过剩转变,去产能是长期且艰难的。

但是,煤炭行业在面临巨大的去产能化、结构调整的压力之下,煤炭企业不仅没有限产、减产,反而陷入到“越是产能过剩,越要拼命生产”的怪圈之中,成为市场失灵一个例证。

比较浅层次的原因是,煤炭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在资金成本的压力下,不得不运转起来,否则会面临巨大投资风险。行业安全规程也要求,煤矿必须正常运转,另外还有企业管理、安全稳定方面的诸多压力。并且,为了达到适当的利润,还有可能增加产量,利薄必然要多销。这也让限产、减产成为空喊的口号。

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非市场因素的导向,致使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加大。例如,在唯GDP考核体制下,一些富煤地区为了拉动投资,在煤炭资源获得、土地政策、配套措施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扼杀了市场调节作用,阻碍了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发挥。

特别是在煤炭行业进入巨头竞争的时代,行业的低谷也成为巨头们不断攻城掠地的机会,通过价格等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产能、产量和市场份额,以便在竞争中打压对手、保持优势地位。近两年,神华集团等国内煤炭巨头多次引领降价潮,抢占扩大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也导致了煤炭产能的进一步过剩。

最新研究表明,我国煤炭消费量将在2020年达到峰值41亿吨(折28亿吨标准煤),随后的十年里,煤炭消费量年均降幅0.33%,2030年降至39亿吨(折27亿吨标煤),比重降至50%以下。煤炭产业的供大于求将是长期趋势,这也表明了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行业总产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是,化解产能过剩时,除了政策因素的引导外,更应该注重经济手段的使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让市场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一方面,强制淘汰势在必行,中小煤企被兼并的命运也无法更改;另一方面,也应引导中小煤企转型发展,有序退出煤炭产业。

眼下,煤炭行业即将进入更加惨淡的季节,北方供暖已经结束,南方水电开始进入旺季,煤炭已经失去了强有力的价格支撑,价格有可能下跌,从而出现需求不足、产量过剩的问题,煤炭企业的日子更加难过。尽管国家一直很重视产能过剩,连续出台多个调控政策,但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依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煤炭 经济 成本)

(责任编辑:0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