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难解钢铁产能过剩之忧

2014-12-1 9:17:01来源:中国经济导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如同欧美国家的发展路径一样,中国正经历着由经济高速增长、钢铁工业蓬勃发展,转向经济增长恢复常态、钢铁工业过剩调整的阶段。大量过剩的钢铁产能和岌岌可危的盈利水平亟待改变。本期的中国经济导报,试图从“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中澳自贸区”的便利条件中,找寻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药方”。然而,接受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只有钢铁企业深入挖掘内部潜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变过去以量增利的方式,并严格遵守市场规律,当停则停,才是钢铁行业涅槃重生的不二法门。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中长期的重要发展规划,承载着缓解我国过剩产能、推动贸易便利化、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等战略构想。那么,“一带一路”究竟可以消化多少过剩产能?随着新版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公布,政府依然严控新增过剩行业产能项目。这两项政策的“一扬一抑”是否存在矛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迟京东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国钢铁业的过剩产能巨大,完全可以覆盖“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新增需求,无需新增产能。

“一带一路”利好轨道钢、列车用钢生产企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毕吉耀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当下,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和巨大数量的过剩产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和亚欧其他国字在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和能源管道等六大领域的互联互通,由此也必将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

“一带一路”会给过剩产业带来多少利好?分析师张琳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前期开启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势必带动钢材需求,再加上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很大程度上将缓解国内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为过剩生产力寻求市场,对国内钢铁的用钢需求起到提振的作用。张琳还指出,“一带一路”所涉及到的这些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大多落后于中国,这些国家的钢铁生产成本、规模都无法与中国相比。由于基础建设的投资大部分由中国来完成,国内钢铁无疑会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首选,由此可以带动过剩产能的消化。

拿铁路建设带动钢铁消费来说,依据专家统计,每亿元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大约能够拉动钢材需求0.333万吨,具体到每公里的比重,钢轨用量占10%左右,螺纹钢用量占40%左右,钢板用量占30%左右。相关机构根据下游消费法预测2014年铁路建设带动的钢铁消费量为2100万吨。

虽然具体的“一带一路”交通规划还未公布,但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密集批复的铁路项目有不少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加之未来跨国项目的展开,对于钢铁消费会有很大带动。卓创资讯钢铁分析师刘新伟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一带一路”对于生产轨道钢、列车用钢的企业将有明显利好,如生产轨道钢的马钢和生产不锈钢的太钢、宝钢等企业。

严控过剩产业新增项目

虽然从“一带一路”的种种设想来看,其将对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行业带来一抹阳光,但从近期公布的新版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来看,我国政府依然严控过剩产业新增项目。虽然投资目录中取消了核准,但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其他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相关过剩行业产能项目。

张琳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虽然钢铁项目从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但环保部门、土地审批部门对于过剩产业的项目审批仍十分严格。钢铁行业1~9月份销售收入利润率是0.71%,电解铝是-3.73%,其他类似行业基本上也是微利或者不赚钱,据她了解,即使项目申报流程有所便捷,企业对于扩大产能的意愿也不强烈。

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这些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下降5%、14.4%、31%和6%。而且,新增加投资主要用于续建项目,投向一些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产品深加工项目。

治标还需治本

尽管“一带一路”为提振过剩产业开出了“药方”,但多位专家在采访中表示,与巨大的过剩产量相比,“一带一路”建设所增加的钢铁消费十分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此类问题。

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前三季度钢铁工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下游行业需求增长乏力,1~9月份全国粗钢(折合量)表观消费量约5.6亿吨,同比减少516万吨,下降0.9%,而粗钢产量保持高位,同比增长2.34%,市场供大于求矛盾依然突出,钢材价格难以回升。重点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为0.71%,同比提高0.30%。可以看到,钢铁行业虽然整体保持盈利,但盈利水平仍然很低,基本处于盈亏边缘。

在巨大的过剩产能面前,“我国目前的钢铁产能完全可以覆盖‘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新增需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迟京东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卓创资讯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钢材过剩产量将达到2.74亿吨。“如果‘一带一路’所带动的钢铁需求量与国内铁路建设相同,也就是2100万吨,占过剩产量的7%,拉动能力仍有限。”刘新伟认为。

徐向春也表示,“基础建设有多少项目,这些项目什么时候才能正式动工,究竟能拉动多少钢铁需求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

冶金工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明则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一带一路”增加的投资和基建,只能在表象上缓减产能过剩的部分压力。“根本问题在于钢铁行业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灵敏性欠缺。一部分钢企对亏损持一种不‘敏感’的态度,哪怕库存高企,亏损严重,还是会继续生产下去,并且主要是国企存在这种问题。由于钢厂的关停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就业和社会稳定,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还在‘纵容’钢企宁愿‘打肿脸充胖子’也要继续生产下去。”刘海明建议,政府应当严格控制土地开发总量、严控环保标准,此外,应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充分尊重市场,“国企该退还得退”。

(关键字:钢铁 产能)

(责任编辑:0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