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全球贫富差距达临界点

2015-5-28 8:51:11来源:华夏时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如果从全球各国政府投入巨额流动性所激发的经济增长率上看,如果从有“经济晴雨表”之称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创纪录的股市数值上来看,答案似乎应该是肯定的。

当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已经过去7年,人们都在迫切地寻找一个答案——一切是否都已经变得更好了?

如果从全球各国政府投入巨额流动性所激发的经济增长率上看,如果从有“经济晴雨表”之称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创纪录的股市数值上来看,答案似乎应该是肯定的。

但是在这些繁荣景象之下,另一些令人不安的迹象却正在将答案引向另一个方向。

5月21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一份题目为《为何减少不平等有利于所有人》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OECD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冰冷的数字——在经过此轮金融危机后,贫富之间的差距已经攀上到30年来的最高水平。

另一场危机

OECD在追踪了其34个成员国的收入数据后发现,2013年最富有的10%人口的收入是最贫穷的10%人口收入的9.6倍。“我们已经达到一个临界点,OECD国家的不平等已经达到有此纪录以来的最高点。”OECD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说。从1980年起,OECD成员国的贫富差距就呈现扩张态势,富裕人群与贫困人口的收入差从1980年的7倍增加至1990年的8倍,又增加至2000年的9倍。虽然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这一现象有所缓解,但是伴随着各国为挽救经济而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贫富差距又一次被拉大。这也让外界对于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在进行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美国,这种质疑曾引发了那场著名的“占领华尔街”活动。而OECD的最新数据也似乎为这种质疑提供了一些佐证。

OECD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最富有的10%人口的收入是最贫穷的10%人口收入的18.8倍,这一数值已经是OECD平均数值近一倍。而在30年前,这一贫富收入之比则为11倍。

美国虽然是OECD成员国中第四位收入最不平等的国家,排在智利、墨西哥和土耳其之后,但它却是G7国家中贫富分化最大的国家。

尽管美国整体家庭收入比加拿大高出14%,比德国和法国高出25%,但是美国最贫穷的10%的人口收入却比加拿大低42%,比德国和法国低50%。“导致美国贫富分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下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OECD在报告中写道。自1985年以来,美国最贫穷的10%的人口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3.3%。

与收入差距相比,资产差距之间的鸿沟则更加难以逾越。数据显示,在OECD整体中,10%的富裕阶层占据着近50%的社会财富,而50%的中产阶级拥有47%的社会财富,其余40%的贫困阶层所掌握的资产仅为3%。而这一比例在美国则表现得更为极端。全美最富有的5%的家庭所拥有的财富是美国普通家庭拥有财富的91倍。最富裕的10%的人口控制着76%的社会财富,而60%最底层的人群则仅拥有2.5%的社会财富。而更令人感觉到贫富两极化严重的是,40%的社会财富都集中在美国1%的富人手中。“当如此大的一个人群只能从经济增长中收获如此小的成果时,社会结构就会受损,对制度的信任也会减弱。”OECD在报告中写道,“贫富差距的日趋扩大带给我们的有可能是另一种危机。”

“数目字”管理

OECD在分析了其成员国中21个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经济自1990年到2010年的经济状况后发现,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平等显现,恰恰是阻碍这些国家获得新的经济发展动能的主要“元凶”。OECD以新西兰为例,新西兰将最高收入人群里的税收减半,又大大削弱了普通工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权,导致成千上万的工人丢掉工作转移海外。在这些因素下,新西兰在1990至2010年间损失的潜在经济增长达15.5个百分点。而美国、意大利和英国也因贫富差距问题失去了6至9个百分点的潜在经济增长。

OECD报告认为要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需要一个综合的制度改革。政府不仅应当促进公平教育,还应该推进更为公平的劳工政策、更好的儿童福利政策和更完善的劳动保障系统。

与此同时,除了上述政策之外,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关键还集中在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数目字”管理问题上——即税收制度的改革。

OECD成员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了三十年来的峰值。而这一现象的加剧似乎与上世纪80年代“涓滴经济学”的盛行不无关系。按照这种经济学观点,政府给予财团、资本家更多的优惠和有利政策,将能够吸引投资,改善整体经济环境。最后经济上的效果就会顺流而下,让社会中的劳动贫困阶层因大环境的变好而受惠,生活最终得到改善。因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不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这种经济学理论在“涓滴”过程中的差异化,从而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为了弥补“涓滴经济学”理论的缺陷,许多国家都采取通过税收手段对收入进行二次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既保证公平又兼顾效益则成为了另一个难题。

法国巴黎经济学教授、《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认为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本征税,或是通过某种形式的“富人税”来实现“均贫富”的目的。

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将改革税收制度作为了消除贫富差距的主要途径。奥巴马税制改革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提高目前的资本增值和红利税税率,从目前的23.8%提高至里根总统时期的28%,并用这些提高税率所获得的额外收入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的补贴。

皮凯蒂与奥巴马改善贫富差距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更倾向于通过对富人加税的形式来对社会财富进行再次划分。而这种分配方式也有着另一个“后遗症”,那就是有可能会降低这些群体生产财富的意愿。

今年1月在皮凯蒂的故乡——法国,政府刚刚取消了实施了三年的“富人税”。这一税种不仅没有达到“均贫富”的目的,还导致了法国大量的富人移民。而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中心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来,已经有47家美国企业将他们的纳税申报地址由美国迁移至了海外。

就在OECD报告出台的同一天,素有“股神”之称的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也加入到了如何削减贫富差距的论战中来。在巴菲特看来,贫富差距拉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后果,富人有钱并非穷人之所以贫穷的原因。“解决贫富差距更好的答案是精心设计的显著扩大劳动所得税抵扣制(EITC)范围。这个制度对有工作的人提供奖励,并鼓励人们提升技能。”巴菲特说。

EITC是一种针对低收入家庭所制定的“负征税”制度。在这种税务制度下,有工作收入的低所得家庭,不但不会被课以税负,反而还会获得金额不等的退税补贴,用以帮助这些经济弱势家庭摆脱贫困。但是该种税收制度的难点是有可能会引发“税收欺诈”。

显然并不存在一种完美的系统,可以彻底消除贫富分化现象,但是缩短贫富差距,让每个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却应该是每个国家政府的共同追求。

 

(关键字:经济)

(责任编辑:0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