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降至历史低点之后,M2增速在5月触底回升。央行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130.74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5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9008亿元,超过市场预期,社会融资总量新增1.22万亿,环比增加15.6%,一改1至4月社融总量逐月回落态势,释放出了比较积极的信号。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贷款结构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仍主要靠票据来冲量,银行风险偏好仍然不高,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隐现,实体经济融资情况仍难言乐观。
华创证券称,居民和企业新增贷款均处高位。新增居民贷款环比增长6.4%,一方面由于房地产成交改善带动住房贷款增加,另一方面也与股票市场上涨刺激居民消费贷款有关。不过,华创证券也称,新增企业贷款环比增长5.8%,其中短贷和中长期贷款有所回落,而票据融资环比猛增64.1%,银行惜贷情绪犹存。
招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微博]也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548亿元,低于前几个月表现,与2014年相比也并不突出,企业贷款的增长主要靠票据增量来实现,显示实体经济向投资、生产投入长期资金的意愿仍然不高。
刘东亮表示,总体来看,5月金融数据有所改善,但对实体经济意义有限,作为先导数据M2触底回升信号较为积极,如果6月M2增速进一步回升,且居民和企业户中长期贷款能保持增长,则有利于后续经济数据企稳,但目前实际利率依然高企,限制了实体经济融资能力,央行有必要持续降息、降准,在调降基准利率的同时,释放长期限资金以压低长端利率,预计最快6月就有可能再次降准。
此前,央行曾向部分机构进行了定向正回购,有媒体报道称总操作量逾千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称,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定向正回购是因为部分机构超储太高,在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其风险偏好回落背景下,资金无处可去。而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正是陷入了所谓的“流动性陷阱”。一旦陷入“流动性陷阱”,央行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储蓄起来,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刺激银行放贷、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李奇霖表示,总体来看,经济处于“基建托底+传统制造业去产能+新增长点青黄不接”的状态,在此背景下,银行风险偏好不强与实体加杠杆意愿弱并存。在此背景下,资金面宽松和流动性陷阱或是一个长周期现象,陡峭化曲线需要货币宽松压平,以缓释实际利率高企和存量债务风险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