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真正的短板在哪里:涨价也救不了煤炭

2016-8-23 9:15:04来源:能源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限产并不等于去产能,而涨价也不意味着成本下降,要真正医治煤炭产能过剩的“痼疾”,还需要更为精准和深入的对症下药。

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作为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煤炭、钢铁的供给侧改革进展更引人关注。回顾上半年,3月份提出产能削减目标和人员安置方案后,社会一度认为其减产过程会荆棘密布、困难重重,不料,仅仅一剂“276个工作日”的药方,就让煤炭供给锐减,促使煤炭、焦炭、钢铁价格于3月份开始大幅上扬,至6月中下旬,钢铁、焦炭价格自高位回落,但是,煤炭价格仍然是动力十足。7月份,各大煤炭企业的动力煤价格再涨15元/吨,7月13日,有港口动力煤价格风向标之称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417元/吨,较年初的371元/吨上涨了46元/吨,涨幅达到了12.4%。

上半年的全国煤炭产量及投资数据也十分“靓丽”。6月份,全国煤炭产量2.77亿吨,同比下降16.6%;1-6月,全国煤炭产量16.28亿吨,同比下降9.7%。1-6月份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110亿元,同比下降34.1%,民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为656亿元,同比下降32.4%。

数据和现象均让人恍觉煤炭供给侧改革似乎已经成功,之前所有的忧虑都是杞人忧天。但是,不妨再看另外一组数据,据财政部统计,1-5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入、利润同比继续下降;煤炭、钢铁和有色等行业继续亏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大型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90%,行业利润总额仅441亿元,是2011年的1/10,负债总额同比增长10.4%至3.68万亿元;90家大型煤炭企业负债总额高达3.2万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39家上市煤炭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9.16%,超过70%警戒线的有10家。

因此,笔者认为,上半年的限产措施取得积极的成果,说明“三去一降一补”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切勿被眼前的价格上涨“一叶遮目”,忽略了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限产并不等于去产能,而涨价也不意味着成本下降,要真正医治产能过剩的“痼疾”,还需要更为精准和深入的对症下药。

1、限产是去库存的手段,应市场主导、因地(矿)制宜、精准实施

目前主推“276个工作日”,以此缩减所有生产煤矿的产能(产量)的16%,其实是一种限产手段,其直接效果是减少了煤炭的库存量。6月底,重点电厂存煤可用天数降至17天,创近4年以来新低。重点冶金煤用户库存持续维持低位,存煤可用天数位于13天以下,远低于15天平均水平。煤炭去库存在下游和中转地环节基本完成,库存已压缩到较低水平。

但是,全国整体煤矿库存周转效率依然处于低位,1-5月平均周转天数处于15天高位,高于往年同期水平。产地煤库存周期天数偏高,说明产地煤市场供需过剩问题依然凸显。综合来看,在产量下降、外销增加的双重影响下,后期产地煤炭库存将出现快速下降走势,全社会煤炭库存运转效率将随之提高。

未来,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限产的主导应回归市场机制,由企业根据市场供需来调整煤炭产量,限制和减少成本高、质量差的煤矿产量,合理调节产地、中转地和消费地的煤炭库存,顺应价格变动趋势,趋利避害,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去产能的目标和标志是无效资产的有序退出

山西省提出在今后5年内将通过“五个一批”着力化解过剩产能,首当其冲是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对长期停建、缓建、未开工、资源枯竭和开采高硫高灰煤、灾害严重、安全开采条件差、扭亏无望的煤矿要按国家政策依法淘汰关停;其次,重组整合一批,减少煤矿和主体数量,提高行业集中度;最后,通过置换退出一批;产能审批核减一批;搁置审批延缓一批,实现压减存量产能,严控新增产能。

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低效煤矿的关闭,也没有上市煤炭公司无效资产的退出,通过限产只是减少了产能的利用效率,但是,资产依旧存在。反观国际市场,2015年7月15日,美国煤炭巨头阿尔法自然资源申请破产保护,这也是美国阿巴拉契亚中心山脉地区继JW资源公司、西能吉公司和爱国者煤炭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后,第四家申请破产保护的煤炭公司。2016年4月14日,美国皮博迪申请破产,实现减少整体负债水平、降低固定支出、提高流动性资金的利用。

即使没有申请破产的国际煤炭企业也相继低价出售低效煤炭资产,甚至低至1元,被媒体称为不及一杯咖啡。2015年,淡水河谷(Vale)以1澳元低价出售澳洲煤矿场;近期,力拓(RioTinto)宣布以1澳元出售昆士兰合资煤矿场的股份。

既然过剩,总得有人退出,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优胜劣汰,其过程必然残酷。不能是为了粉饰年报,把赔钱的资产还给母公司,主业亏钱,却依靠投资收益和政府补贴来盈利;也不能是“拉郎配、过家家”,几家企业组合成一个大集团,主体少了,产能依旧,资产依旧。

正如国家发改委的领导在7月15日的会议上所言,去产能不能受目前煤炭价格回升的影响。从去产能的进度安排来看,“十三五”的前3年是集中攻坚阶段,应完成大部分任务,2016年的目标十分艰巨,要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2.5亿吨以上。煤炭价格回升应该是提高了企业安置转岗职工和转型发展的能力,而不应是贪图小利,延缓去产能的进度和决心。

3、去杠杆的过程中警惕债务危机,防范“多米诺骨牌”式塌陷

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融资渠道有限,传统的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有限,为了低成本融更多资金,流行区域内的民营煤焦企业互相担保。如今在煤炭价格大幅下滑,银行抽贷断贷的压力下,许多煤炭企业出现了债务违约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由于是相互担保,所以,一家出事,就会牵涉到众多企业,甚至许多银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或许会引发区域性的企业资金链断裂和大面积的信贷坏账出现。

所以,在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要谨慎对待企业的债务危机,要区别对待,一企一策,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托管”和“债转股”方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保证关联企业的正常运营,优先保证债权人和企业员工的权益,帮助企业在正常经营和发展中逐步解决债务问题,严防出现群体性事件。

4、涨价缓解高成本压力,煤炭降成本“任重道远”

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的“降成本”任务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73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22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9%,同比提高0.21个百分点。减税、清费是主要的降成本措施;通过实施煤电价格联动,下调燃煤机组上网电价、一般工商业电价3分钱/度,从而降低用能成本。

今年上半年,煤炭价格的攀升有效缓解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压力,但是,就其直接生产成本而言,降幅非常有限。而在煤炭的下游清洁利用环节,由于环保标准日趋严格,其达标的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如何通过技术改进,在环保达标的前提下,提高煤炭利用的经济性,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此外,融资难、融资贵是煤炭企业发展的难题,财务费用高也是煤炭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为了帮助企业发展,日前,山西省政府到北京为企业“站台”、“背书”,既体现了政府对于企业的殷殷关切之情,但也反映出煤炭企业负债居高不下、盈利能力低下的现实。以盈利能力最好的山西焦煤集团为例,2015年的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其利润率只有0.07%;而省内原煤产量最高的大同煤业,2015年亏损18亿元。

进口煤多为露天生产,生产成本远低于国内的地下井工矿,而且依靠成本低廉的海运方式抵达中国等目标市场。而国内的煤矿普遍生产成本高,物流运输成本高,用工人数多,部分国有老企业的历史负担重,导致煤炭成本高昂,难以与进口煤相抗衡,自然也就难以通过出口缓解过剩压力。

以往国内的煤炭企业习惯通过扩大产量来实现规模效益,利用做加法来降成本。如今在去产能和去库存的背景下,一方面通过去财务杠杆来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剥离、处置无效资产来增加现金流,减员节支增效;再者,通过“债转股”模式缓解债务压力,变债主为股东,节约利息支出。

5、补短板,提高煤炭企业的投资和资产运作能力

国内的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多重视生产经营,投资和资本运作关注不够、能力不足,习惯于粗放式扩大产能发展,只会做加法,不会做减法,在“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方面还有待加强。具体而言,要构建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证券化的运行机制,要构建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证券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积极推进省级产权交易市场与国内外重要产权交易市场对接联网,促进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国有产权跨区域流转,加快资源型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对已经上市的煤炭企业,要植入优质资产,推进整体上市,提升煤炭产业延伸循环的发展和融资能力,推进煤炭延伸产业和循环产业快速崛起和壮大。

同时,要注意存量资产的处置与变现,加快僵尸企业的退出,通过剔除无效和低效资产,来提高资产的整体运营效率。拖得时间越长,僵尸企业对于优质资产的消耗越大,处理起来问题越多,这也是国外企业为何1元出售煤矿的道理。

最后,要关注今年中国企业出现的“流动性陷阱”现象,即M2和M1的剪刀差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分为三部分:M0,M1,M2。M0指流通中的货币,M1是M0+单位活期存款,其中主要是企业的活期存款。M2是广义货币=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目前,M1已超过44万亿,其中只有6万多亿元为M0。今年6月末,M2同比增长11.8%,5月末,M2也是同比增长11.8%,去年6月的同比增速也是11.8%,说明M2总体上是比较平稳的。但是M1从去年10月份开始高速增长,一直增长到现在的24.6%。

流动性陷阱,指的是货币供给再增加,也会被货币需求所吸收,投资也很难再增加。这种现象反映出企业持币待投资。大量货币流向企业,但是企业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于是把大量的钱留在活期存款账户上。

煤炭企业也存在这样的陷阱和困局,不让新建矿产项目,现有项目还要限产,有的资产还要退出,效益好的企业,富余资金和未分配利润没有投向,只能在股市和大宗商品的期货市场上乱串。此时,能否参照日本等企业的做法,利用现在国际煤市的低谷,把资本投向国外的资源,然后用进口煤炭资源弥补国内煤炭供给紧缩带来的需求缺口,由严防死守进口煤冲击市场,变为用国内和国际两块资源来抢占市场,用投资收益来弥补国内市场去产能带来的亏空。

供给侧改革是新生事物,对于煤炭这种传统行业而言,更是一种全新的探索,需要企业要有“不破不立”的勇气,敢为天下先,以“壮士断腕”之气魄剔除富余产能,精打细算降成本,更要转移角色和思路,生产经营与资本运作并重,国内与国际资源兼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程度。

(关键字:成本 煤炭)

(责任编辑:0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