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9月4日中午公布,中美双方刚刚在9月交换了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第3轮负面清单,这表明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孙继文说,8月21日至28日,中美已经在北京举行了第28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8月29日至9月3日,双方继续通过团长会议、小范围会谈等方式举行了一系列密集磋商。
这意味着中美已经为此轮交换进行了两周的努力,为9月4日当天下午在杭州开幕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送上了利好消息。
孙继文表示,谈判旨在达成一项高水平的协定,实现双方创建非歧视、透明、开放的投资体制的共同目标。中美双方承诺将进一步推进谈判,以达成一项互利共赢、高水平的协定。
中美BIT谈判“敏感地带”
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自2008年正式启动,迄今已举行了28轮谈判。2013年7月,在两国元首的共同推动下,双方宣布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为基础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
商务部表示,经不懈努力,双方于2015年初基本完成了协定文本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的谈判。2015年6月,双方首次交换了负面清单出价,正式开启负面清单谈判。
之后,双方针对各自的负面清单进行了数轮密集谈判,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于2015年9月、2016年6月和2016年9月三次交换负面清单改进出价。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处的官方消息,8月30日至9月4日,贸易代表弗罗曼、副代表赫里曼以及美国驻WTO大使庞克皆在北京与杭州两地。
上一任美国贸易副代表温迪·卡特勒6月下旬在华盛顿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曾表示,中美BIT谈判的难点在于负面清单。
当时,中方并没有在今年4月华盛顿举行的核峰会,以及6月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两个时间窗口上提交新的负面清单。
“我的看法是,要完成一份负面清单是非常困难的。这意味着,除了所有在清单上列出的之外,其他都可以投资。而要列好清单,需要一系列(中央)部委、机构和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卡特勒说。
卡特勒进一步表示:“我感觉,中国可能是在获得(这么多部门的)一致共识上碰到了些困难,即便已经非常努力了。”
路透社6月下旬引用匿名信源报道称,中方已将负面清单条目从此前的约80条,缩减到35-40条。不过,目前并不清楚,路透社所说的“清单条目”是否指行业大类数目。
外商投资体制改革为负面清单铺路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双方交换了文本,但我们的市场负面清单离美国的距离还很大。
“主要难处来自中国,中国有现阶段特殊的困难、复杂的情况,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国。”陈东晓说,比如政策在中央和地方的割裂,地方存在政策洼地,不利于外方的投资;中美在国企与私企是否享受同等待遇上的差距也很大;美国提出的金融的信息、互联网的规定等,美国也不满意中国的现状。
“当然,中国也有对美国不满的地方,比如我们在美投资涉及的安全保护等。”陈东晓说。
中方也正在国内进行外商投资体制的改革,以适应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带来的挑战。
新华社报道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9月3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的决定。这为我国对外商投资全面实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奠定法律基础,是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四部法律直指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说,对四部法律进行修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对我国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温迪·卡特勒认为,对于中美BIT谈判来说,本次G20确实是个契机,但“因为若要等到G20,就有点晚了,会来不及在奥巴马政府任内完成谈判。”
11月8日的美国大选结果将成为影响中美BIT进展的一大关键因素。陈东晓表示,如果下一届美国总统是共和党上台,那基本上这方面协定要重新来过。“民主党的话还好点。所以中国非常希望能够在下一届之前在核心问题上达成协议,也就是奥巴马在任期间。但即便达成协议还要拿到国会去签,也没那么容易。”
(关键字:投资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