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近日上调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加剧了有关政府政策焦点已从刺激增长转向应对企业债务上升风险的猜测。
中国央行近日悄然提高利率并收紧流动性,加剧了一个猜测:政府政策焦点已从刺激增长转向应对企业债务上升风险。
但经济学家表示近期利率上升主要是为了减少金融资产泡沫,特别是债券市场。分析师仍预计今年贷款会迅速增加,因为当局力图在11月份领导层过渡的关键时期之前确保经济强健。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希望确保债券泡沫不会突然破裂,就像2015年股市暴跌那样。
在去年12月的一次年会上,共产党经济政策最高官员承诺2017年采取“稳健中性”的货币立场。
过去六年,官方政策立场一直都只有“稳健”,尽管在实践中政策是较松的。分析师表示加上“中性”一词意味着政策立场偏向收紧。
麦格理证券(Macquarie Securities)驻香港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Larry Hu)表示:“今年稳定意味着一切。这意味着不仅经济要稳定,金融也要稳定。目前,他们希望降低金融风险。但我不认为经济过热。事实上,经济很可能在未来两三个月内放缓。届时他们可能会再次放宽。”
中国人民银行(PBoC)已经提高了用于控制货币供应的几种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上周中国央行将公开市场操作——为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贷款——的利率提升了10个基点,这是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上调。在此一周前,中国央行提高了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利率,MLF向商业银行提供半年和一年贷款。这是MLF自2014年推出以来首次利率上调。
昨天中国央行连续第四日拒绝向银行系统注入新的流动性。但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和MLF的政策利率,冲击力不如上调央行基准存贷款利率,后者直接影响着企业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这些基准利率最后一次上调是在2011年,随后在2014年和2015年下调6次,当局希望借此在经济放缓时刺激增长。
虽然基准存款与贷款利率不再正式具有约束性,实际上,它们仍对存款和贷款定价发挥强大影响。虽然近期利率上升,但下周即将公布的月度信贷数据预计将显示1月通常出现的信贷激增,反映出每年年初非正式额度的更新。
相比之下,公开市场操作和MLF主要影响的是银行间贷款的价格。这就是为什么分析师们认为中国提高利率的主要目标在于债券市场,后者自2014年直至去年底经历了一次大幅上扬。银行是中国债券市场最大的投资者。
“大部分政策效果可能会体现在抑制金融风险方面,”NatWest Markets驻新加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胡志鹏(Harrison Hu)本周写道,“较低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刺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借贷的激增,进而推高了债券市场杠杆。”
实际上,债券市场上扬如今似乎已经结束。周一,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3.49%,是近18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昨天仍保持接近这一水平。
在中国国家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信贷额度及监管机构对国有银行的其他“窗口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贷款的价格和数额——不论银行间市场发生什么。
由于近年来非银行贷款的崛起,货币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增加了。债券已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融资来源,作为非银行放贷机构的信托公司一定程度上依赖货币市场融资来发放贷款。
瑞银(UBS)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汪涛估计,货币市场利率影响总体信贷的约40%,五年前这一比例仅为20%。不过,银行仍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考虑到融资利率上升和更严格的监管,影子银行或许不会再像去年那样快速扩张,”汪涛说,“但银行放贷或其他产品将填补这一空缺,因为最终需要一定量的信贷增长来推动GDP增长。”
(关键字:金融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