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最严新规下的大洗牌正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领域展开。《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业内获悉,PPP项目库大清理时限日益临近,各地项目库都在紧锣密鼓推进,一些财政承受能力较差的地区会有部分项目被清理出库。在此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观望清库进展,目前不少银行都已经暂停对PPP新项目的审批。
财政部去年11月下发的《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即92号文)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其中不适宜采用PPP模式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未建立按效付费机制的项目,已经入库的也将被清理。通知还设定了时限,即明确各省级财政部门应于2018年3月31日前完成本地区集中清理。
随着清理大限日益临近,各地清理PPP项目库的节奏也在加快。“各个地方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包括评审、评估,召开专题动员会议统一部署,制定清理工作实施方案等都在进行。目前来看,会有一些项目被清理出库,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较差的地区。不过总体来说比例应该不大,地方还是希望尽量把项目留在库里,业内也担忧清理出库的项目太多会造成比较大的连锁反应。”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在全面清理项目库,将条件不符合、操作不规范、信息不完善的项目清理出库的同时,多地都要求各县(市、区)财政局以此次清理为契机,进一步加强PPP项目库动态管理,形成长效机制,要根据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财政管理要求,及时、准确地将PPP项目各阶段信息录入平台,确保项目规范实施。
一方面,项目库的全面清理在提速推进,另一方面,有不少新增项目被按下“暂停键”。记者了解到,在地方清库的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观望清库进展,目前多数银行都已经暂停对PPP新项目的审批。还有地方人士表示,在92号文等文件发布之后,省里对新项目审批已经非常慎重。
对于业内来说,去年四季度开始的一波史上最严厉规范政策,对PPP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首先是财政部92号文,这一最严新规中明确的集中清理和动态化管理打破了“项目库即保险库”的所谓惯常思路。随后,国资委公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加大了对PPP项目投资主力军的管控力度。
去年11月,一行三会等五部委还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业内认为,由于PPP项目资本金融资多通过各种资管业务取得,这一资管新政的出台将对现行PPP项目资本金融资模式产生实质影响。
事实上,早在政策发布之前,主管部门就已经释放出严管信号。财政部金融司司长王毅此前强调:“我们宁愿把步子放稳一点,把质量提高一点,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PPP之树在中国能够常青。”他指出,财政部角度的顶层设计将实现几个转变:从单纯关注项目落地数量,向关注项目规范性转变;从重视增量项目,向更加重视存量项目转变;从关注短期效益,向关注中长期效益转变。
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去年也表示,在PPP改革实践中,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贯彻还不到位,特别是把PPP模式简单化作为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手段,产生了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重建设轻运营、绩效考核不完善、社会资本融资杠杆倍数过高等泛化异化问题,积累了一些隐性的风险。对此,我们应高度警惕并要切实加以解决。
“规范”正在成为PPP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四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财政部PPP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收录管理库和储备清单PPP项目共14424个,总投资额18.2万亿元,同比上年度末分别增加3164个、4.7万亿元,增幅分别为28.1%、34.8%。
对于今年PPP项目的推进进展,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预计上半年受到冲击会比较大,金融机构的观望使得项目融资困难。此外,建筑类央企参与的规模也会有所下滑,考虑到目前还没有民营企业具备实力能承接央企腾挪的空间,对PPP项目总量会有影响。伴随清库的结束和银行放贷的恢复,下半年预计会回暖。
“2018年是中国式PPP的政策完善之年,是困扰PPP发展系统性问题的解决之年,是为PPP行稳致远打好扎实基础之年,是PPP从量增到提质的转换之年。”在他看来,避免短期内过大幅度的波动、顺利进入平飞阶段是2018年的首要任务。PPP进入平飞阶段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逐渐形成中国式PPP的独特模式。
(关键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