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冬挡不住腊梅的绽放,钢铁市场低迷的2010年,首钢迁钢公司生产的薄规格集装箱板非常给力。截止到今年11月份,迁钢公司共生产集装箱板24万多吨,表面质量、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等各项指标均符合行业标准,成为中集、胜狮、中海等龙头集装箱生产企业核心供货商。其中薄规格集装箱板10万多吨,薄规格比例41.6%,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标志着迁钢公司形成了集装箱板的全系列配套生产能力,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在集装箱板领域打出了首钢品牌,提升了占领“双高”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基地,约占世界总量的90%。由于集装箱钢板是一种高耐候钢种,其抗腐蚀性、易涂装性、钢质韧性、焊接性及表面质量等比普通热轧钢种高2—8倍,生产难度较高。国内宝钢、鞍本、武钢、太钢是这种钢材的主流供货商。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呈现急速下降趋势,相关海运业务不断减少,市场对集装箱板需求一度停滞。但进入2010年,国际集装箱市场急剧回暖,市场需求量呈井喷式增长,甚至一度出现“一箱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集装箱板市场开始火爆,每个月保守需求量多达20多万吨,其中薄规格集装箱板占50%。
面对市场的刚性需求,为抢抓机遇,尽快开发出满足客户要求的薄规格集装箱板,迁钢公司结合1580热轧生产线投产,技术人员与销售公司一起,主动走访中集、胜狮、中海和新华昌等集装箱龙头生产商,收集客户对薄规格集装箱板性能、板形、表面质量、产品成型性等方面的要求;技术质量部、生产部、热轧作业部和首钢技术研究院通力协作,成立了薄规格集装箱板攻关小组,并结合1580热轧生产线的设备、工艺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攻关方案,开始积极稳步推进薄规格集装箱板开发。
技术人员结合实际选择开发难度较大、国内生产厂家少、市场较为畅销的1.6毫米规格为突破口,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为保证薄规格集装箱轧制的稳定性,在生产初期,攻关人员采用了短尺坯进行轧制。通过这种方式,于2010年2月试轧成功了1.6毫米的SPA-H,产品质量稳定,实现了对胜狮集团小批量供货,攻关取得实质性突破。但经分析发现,使用短尺坯轧制直接影响了轧制单元的产量,增加了辊耗和轧制成本。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开始对轧制工艺进行优化,在5月份成功实现了用长尺坯轧制薄规格集装箱板,提高了机时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解决薄规格集装箱板在生产初期遇到的中间坯尾部在精轧机内轧烂和跑偏等主要问题,攻关人员在保证质量满足用户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带钢在精轧机内的轧制温度。通过反复研究试验,他们还对保温罩进行改造,保证钢坯在精轧入口尾部温度能够在合适的温度上;对穿带和抛钢速度都进行了限定,保证轧制稳定性;对轧机负荷分配进行优化,提高轧制的稳定性;延长轧制公里数,减小生产组织难度等多项措施,使产品成材率逐月提升,目前已达97%以上。8月份,随着薄规格集装箱板订单的翻倍增长,攻关组不断实验、改善,稳定了薄规格集装箱板生产工艺,在此基础上,将轧制1.6毫米和2.0毫米规格时的计划单长度延长至50千米,且轧制完一个计划单后,通过换F5—F7继续安排一个1.6毫米和2.0毫米规格的轧制计划单,从而减少了换辊次数,提高了产量。
既要低成本,又要高水平生产尖端产品是迁钢公司的核心目标。为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带出品,攻关组不断尝试减少过渡材,最终实现了从3毫米到2毫米过渡材只需要2.3毫米一块,2毫米到1.6毫米不再使用1.8毫米过渡。围绕降低合金,技术人员和首钢技术研究院一同攻关,1580和2160热轧实现了Ni由0.17%降至0.11%,累计吨钢成本节省近120元,通过与先进企业对标,成本控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通过持续攻关,迁钢公司薄规格集装箱板取得了跨越式进步,得到客户好评。据胜狮集团天津太平货柜公司反馈的信息显示,迁钢生产的集装箱板在其所有供货商中成材率排名第一。图为使用迁钢公司1.6毫米SPA-H热轧板制作的薄规格集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