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十一五”农机化发展前所未有

导读: 江苏 十一五 农机化
关键字: 江苏 十一五 农机化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农机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前所未有”。

投入之多前所未有

2010年,江苏省各级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达到10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达到8亿元,带动全省农机化总投入55亿元,是2005年的两倍多。省级财政用于秸秆机械化还田投入达到1.2亿元。“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机化总投入达到20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超过45亿元。农机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也快速增长,省级财政用于农机技术推广、试验鉴定、安全监管、信息化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专项投入超过8700万元。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全省农机工业产销大幅增长,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机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与2005年相比翻了一番,平均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

充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的调控作用,重点加快高性能农业机械发展,推动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机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加强绿色、低碳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建立节能环保型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机合作共用,通过加大资金、项目、技术的投入,重点扶持农机合作社提高规范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减少重复购置,提高机具利用效率和效益。

发展环境之好前所未有

“十一五”期间,国家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将“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农机化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机化法规政策,基本形成了农机化政策扶持体系。根据这些政策法规,该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机政策性保险、农机报废更新、农机作业补贴、机库补贴等工作。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出台了多项配套扶持政策。通过这些法规政策的实施,营造了加快农机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农机化工作的地位明显提升,社会影响力显著扩大。

日前,在江苏省召开的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要求各地要继续围绕“苏南地区率先发展、苏中地区加快发展、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快提高水稻种植和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确保到2015年,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基本实现粮油生产机械化,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2010年,江苏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000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近30%。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分别达到9.76万台、6.53万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1.36倍、3.4倍,年均增加都超过1万台。全省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7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水稻种植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机插秧面积达到1380万亩,是2005年的5.4倍,机插率比全国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8%,全省已有19个县、325个乡镇、4350个村基本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

玉米生产机械化进入提速推进的阶段,玉米机种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30%、25%,已有一个县基本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实现重大突破,还田面积超过1700万亩。油菜种植、收获机械化试验示范取得积极进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全面推进,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35%。

服务领域之宽前所未有

五年来,江苏省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推进,由产中向产前、产后拓展,由地面向空中延伸,农机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实现了由传统意义的农机化向现代“大农机”的转变;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由单个作业向合作化转变;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由机收稻麦和机插水稻为主的单项作业,向稻麦耕种收全过程及玉米机收、秸秆机械化还田、统防统治等领域拓展。2010年,全省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230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收入达185亿元,跨区作业收入达3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1%。

同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人员素质。加强公共服务人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及时更新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打造一支业务精通、爱岗敬业、服务高效的农机化公共服务队伍。


(责任编辑:0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