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机制崩溃 指数定价大获全胜

导读: 宝钢代表中国钢企参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的机制已被指数定价全面取代。
关键字: 铁矿石 铁矿石谈判机制 指数 定价

宝钢代表中国钢企参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的机制已被指数定价全面取代。

2月24日,刚刚卸任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前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对记者表示,目前,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三大矿山单方面执行的指数定价。

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各国组织钢铁企业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Vale)、力拓(RioTinto)、必和必拓(BHP)(下称三大矿山)谈判,形成每年一次的长期供货合同价格。2004年,宝钢开始代表中国钢企参与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

罗冰生还表示,国际矿山已不再和钢厂协商铁矿石供应价格,只是在涨价前将报价告知钢厂。

这意味着,中国钢铁业已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完全“失声”。

指数定价取代谈判机制

短短一年,在中国钢企眼中还是新兴事物的铁矿石指数定价,已被三大矿山强制性地在中国钢铁业全面启用。

罗冰生告诉记者,矿山涨价并没有事先和钢企通气,宝钢也不再牵头进行价格谈判,针对国际矿商单方面提出的报价,中国钢厂要么接受,要么不买。

“他们(三大矿山)采取指数定价这种强加于人的定价模式。”罗冰生说。

所谓指数定价,就是以第三方现货指数为依据定价。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铁矿石指数有三种,分别是环球钢讯的TSI指数、金属导报(Metal Bulletin)的MBIO指数以及普氏能源资讯(Platts)的普氏指数。

根据普氏指数方面公布的指数定价细节,以必和必拓为例,下游客户可以在短期、月度、季度三种定价方式中进行选择。总的思路是,以协议前一时期(日、月或季)为临时价格,最终价格则由前期或当期价格决定。

具体来说,如果钢厂选择月度定价,企业3月份的协议矿价格就将以2月1日-15日期间的普氏均价作为临时价格,至2月结束时,再以2月全月的普氏均价作为结算价。

相比淡水河谷和力拓实施的季度定价,必和必拓这位指数定价的“元老级推行者”,已率先将定价周期缩短至月度。

至于淡水河谷和力拓是否会跟进月度定价,罗冰生表示,三大矿山是同一利益体。

自三大矿山实施指数定价以来,铁矿石价格几乎一路上扬。今年二季度,中国钢厂依然难逃“被涨价”命运普氏能源推算二季度力拓矿价环比将大涨34%,淡水河谷环比将上涨15.9%。

中方指责矿价被操控

国内钢铁业质疑铁矿石价格被操控,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但至今未获官方机构公开表态。

记者从中钢协获悉,协会最近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目前铁矿石市场存在明显的价格操控问题。

中钢协认为,三大矿山正是主要通过操控指数来使铁矿石涨价,因为指数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工具。

普氏指数方面向记者介绍,普氏指数每天都在寻找最高的买方询价和最低的卖方报价来评估当天的指数价格。

中钢协认为该估价方式不合理,理由是普氏指数收集的价格不能保证是最终成交价格,而是一种口头报价。

原冶金部副部长、中国金属学会会长翁宇庆对记者表示,没有中国钢厂愿意接受指数定价。

我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利润不及一家矿山的利润这一事实,似乎也可以为铁矿石价格被操控找到证据。

2010年,我国主要钢铁企业实现利润897.15亿元,而力拓和必和必拓各自的利润就为143亿美元(合约955亿元人民币)。

罗冰生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进口铁矿石6.18亿吨,平均每吨铁矿石上涨48.51美元,等于全年多付了300.1亿美元,按照汇率1:6计算,折合人民币1980美元,要全部计入钢铁生产的成本,单是铁矿石的涨价幅度,就是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全年利润的2倍多。

翁宇庆和罗冰生都认为,中国钢铁业进入微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铁矿石价格上涨。

海运费价格走势也可证明矿商操控市场的强大能量。记者从普氏能源获悉,目前,矿商们普遍采用扣除自有船只海运成本的方式结算离岸价。这意味着,海运费越高,扣除的成本就越多,矿石结算价格就越低。

但即便在铁矿石价格高涨、铁矿石运力紧张的局势下,国际航线运费却始终低迷。

目前,中国钢企正寄希望于海运费谈判降低铁矿石价格,但没有矿商愿意调高海运费。

(责任编辑:0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