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十二五”描绘农机化发展新蓝图

导读: 河北 农机化发展 蓝图
关键字: 河北 农机化发展 蓝图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农机总量提升迅速。农机总动力达10151.3万千瓦,增幅达19.6%,农机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农机总量的10%。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改善。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7.27万余台,比“十五”末增加77%,提高34%;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到13727台,比“十五”末提高67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居全国第六位,比“十五”末增加了1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全省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99亿元,比“十五”末增加了71%。回顾“十一五”,河北省农机主管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夯实农机化发展的基础。

瞄准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作业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财政累计支持河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6亿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40万台(套),受益农户累计达15万户。河北省瞄准重点农时季节机械化作业,在“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的机械化生产,“七分种三分管”已成为全省农业技术人员的共识。在春季,各级农机部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向机手传授农机新技术,组织农机小分队深入基层修理机具、协调灌溉,确保不误农时。2009年抗击50年未遇的春旱,2010年抗击历史罕见低温冻害过程中,全省农机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奋战在春耕生产第一线,确保310万台套各种农业机械投入作业,全面完成了机械化作业任务。

“三夏”期间,河北省每年都组织1万多台联合收割机参加全国小麦跨区机收会战,外省的作业面积在600万亩,作业总收入2亿多元。河北省小麦机收工作正式开始后,组织7万多台联合收割机,基本实现了小麦机收、秸秆覆盖还田、玉米机械播种“一条龙”作业,使传统的“三夏”变成“两夏”。2010年全省小麦收获仅用15天,机收率达到97%,联合收获率达到了86%,创历史之最。

在秋季农机生产中,以抓好玉米机收和小麦机播为重点,种足种好冬小麦。全省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做到了五个“到位”,即:准备充分,工作到位;精心组织,督导到位;技术推广,宣传到位;安全生产,监管到位;质量跟踪,监督到位。尤其是面对2007年秋种遇连阴雨,播期推迟15天的特大困难考验,出动各类机具130多万台,适时完成3624万亩小麦种植任务。

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农机化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增强了农机化科技支撑作用。河北省启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工程,在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和农机补贴强力推动下,全省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918万亩。在不同类型区域,开展了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组织省内农机科研和生产企业,研制、开发的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新机型,目前已基本满足生产需要。2010年河北省玉米机收水平达到25%,为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突破,该省采取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政府补贴与农民自筹相结合,自走式与背负式、互换割台式相结合的办法,促进了机具保有量上规模、上档次。在发展布局上,以冀中南部夏玉米机收为突破口,以国家和省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县为重点全面推进,以此带动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方面,以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主渠道,秸秆粉碎还田占秸秆综合利用的60%以上。

新起点新形势新方向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不断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着力推进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作为首要任务。计划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玉米机收水平达到60%以上,农作物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实施耕作制度改革,在适宜地区将3600万亩耕地深松(耕)一遍。小麦播后镇压在适宜地区达到100%。(机电商情网)


(责任编辑:0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