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由宝钢欧洲公司控股的宝意公司成功收购意大利NSM剪切加工中心部分股权。近两年来,国内大型钢企已相继在海外布局3家钢材加工中心,进一步深化了海外钢材供应链体系,加强与海外客户的合作关系。此前,2010年9月,鞍钢维加诺公司成立运营。2011年2月,鞍钢与英国斯坦科集团成立鞍钢英国控股公司,联合收购英国USS加工中心。在国内钢企海外投资钢厂不断受阻的情况下,上述两家钢企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设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开拓出了另一条道路。
钢企海外建厂模式遇阻
2010年全国产粗钢62665万吨,再创新高,占到全球粗钢产量的44%。而与此同时,国际市场频频施加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国内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等等,使得钢材出口难度不断加大,也降低了国内钢铁企业出口钢材的利润。国内钢企在海外建立钢厂,一方面可以转移过剩产能,减少国内竞争。另一方面在资源比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投资钢厂,可以降低原料成本。
近年来,国内部分钢企已尝试在海外建设钢厂。如宝钢和CVRD在巴西计划合资建设钢铁厂;济钢与中国台湾省聚亨集团计划合资在越南建立最终产能要达到1000万吨的钢铁厂;武钢和巴西物流企业LLXLogistica计划合资兴建500万吨规模的钢厂等。但这些项目全部以失败告终,反而剪切加工中心成为国内钢企在钢材消费增幅不大的发达国家开辟的另一种模式。
钢材加工中心布局之路
相对于海外投资钢厂,显然污染少、资源占用有限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更容易通过当地政府批准。但是,观察宝钢、鞍钢在意大利的成功案例,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鞍钢和宝钢在意大利经营已久,其品牌、服务、质量都已获得当地认可。鞍钢冷轧硅钢和镀锌产品从2003年就已进入意大利;宝意公司更是成立于2001年,至今已向意大利销售钢材近200万吨。其次,鞍钢、宝钢打入意大利的产品都是具有自身的优势品种。无论是鞍钢的冷轧硅钢,还是宝钢的汽车板,通过这几年大量的科研投入,品种规模覆盖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再次,经过与国外企业的多年贸易合作,两家钢企不仅对当地市场有了充足的了解,而且在人才培养、资金储备方面也得到了必要的积累。
同时,意大利独特的产业模式以及大量的钢材需求缺口也是中国大型钢企在此长足发展的“温床”。意大利是仅次于德国的欧洲第二大钢铁生产国,2010年产钢铁2600多万吨。虽然在产量方面不及德国,但人均钢材消费量却是西欧各国中最高的国家。2010年意大利从我国进口钢材131万吨,成为目前欧盟国家中最大的中国钢铁进口国。意大利的钢铁产业有着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的模式,该国钢铁企业几乎全是家族经营。
可借鉴的日本投资模式
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减少投资公共工程,使得国内对钢铁需求衰退,另加上欧美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及韩国自身产量供大于求、日元升值不利于钢铁出口等因素给日本钢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阻力。
为确保钢铁生产的迅速恢复,日本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亚地区采取在出口国建加工中心和合资办厂的措施,扩大对经济发展较快的亚洲钢铁出口。越南为仅次于印尼的东南亚第二大人口大国,也是日本钢铁企业重点发展的对象,现已有新日铁和当地企业合资了建材加工厂、钢管厂、钢矢板生产厂,JFE钢铁公司和越南合资的钢管厂、钢矢板生产厂JSSP也于2月中旬投产。日本钢铁企业通过提供上述工厂用的热轧钢板和技术,保证了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
日本美达王株式会社和新日铁住金不锈钢公司合资在新加坡建的不锈钢板卷中心,2011年的产量将比2010年增加25%。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对不锈钢板的需求强劲,该不锈钢加工中心销售的产品为新日铁住金不锈钢公司的优质产品———高铬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它们的质量与镍不锈钢相当,但价格相对较低,因而在当前镍价上涨后更受用户欢迎。
日本经产省率领钢铁代表团于2011年2月份在印尼雅加达和对方召开了钢铁交流大会,双方就合资在印尼办厂达成共识,并决定今年秋季在东京召开第二次交流会,以进一步落实相关共识。
正是通过遍布亚洲各地的加工中心和合资工厂,日本迅速占领和扩大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促进了国内钢铁生产的恢复。根据日本钢铁工业联盟公布的数据,2010年日本出口钢铁产品接近4340万吨,较上一年增加了26%,为世界第一大钢铁出口国。
当前,海外营销已经从早期的单纯出口贸易发生转变,通过在目标市场布局钢铁产品加工线,建立门对门的销售网络,这种方式已经广泛的被国际知名钢铁企业所采用。我国虽然还没有在海外成功合资建钢厂的案例,但宝钢、鞍钢在国际市场的布局成功,为国内企业打开了另一扇窗户。目前,武钢、河北钢铁集团等国内大型钢企都有面向国际市场的贸易公司,产品质量也广受海外客户赞誉,对于这些志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企,海外布局钢材加工中心已成为一种可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