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探索,中国建筑用钢烙上“马钢印记”

导读: 特定的时刻总会被历史铭记。在中国建筑用钢的发展历程中,2011年4月27日,注定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分水岭”。
关键字: 建筑用钢

宣网报道(刘军捷 荣健 高跃飞 王七水)特定的时刻总会被历史铭记。在中国建筑用钢的发展历程中,2011年4月27日,注定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分水岭”。
  这一天,国家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重点项目验收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宇庆任组长的专家组,认真听取汇报,审阅资料、质询、讨论后认为,马钢等单位承担的该项目完成了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同意通过验收。这一天,中国建筑用钢再次深刻烙上“马钢印记”。
  马钢与建筑用钢有着不解之缘。“十五”之前,马钢生产建筑用钢产品比例占70%以上,“十五”、“十一五”期间,马钢通过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生产工艺装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日趋加快:马钢长材产品(以建筑用钢产品为主)占公司产品的43%,且全部是更新换代产品;建筑用钢产品技术指标和实物质量受到国内外用户肯定,广泛应用于国家电力、高层建筑、水利、桥梁、海洋石油平台等重点工程。
  然而,钢铁行业的无序扩张、固有消费理念的制约,国内建筑行业低端建筑用钢产品依然占据绝大部分份额。
  马钢长材技术开发人员着眼于公司长材生产新工艺消化、二次创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同时,敏锐地将目光瞄准了国内建筑业这个前景广阔的市场。通过大量的技术调研,他们发现我国建筑用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品种、钢级档次较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发达国家钢筋的强度等级都在400MPa以上,500MPa的钢筋也大量使用,而我国大量使用的仍然是335MPa的Ⅱ级钢筋。此外,我国建筑用钢功能性较弱,缺少抗震、耐候、耐火、耐蚀等系列品种,不能满足建筑业高效、节约发展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2005年吨钢综合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约高101Kg标煤/t,相差10%~15%左右。
  建筑用钢应用技术、技术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与高强建筑用钢不配套。钢结构建筑相关的技术文件、设计施工规范的编制还不能适应钢结构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消费结构不合理。我国建筑用钢的主导产品为钢筋混凝土用普通带肋钢筋、线材等长材产品,钢筋、钢绞线等钢筋混凝土用钢,占建筑用钢总量的91.03%,而钢结构仅占建筑用钢总量的8.97%。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用钢量已超过钢材消费量的30%。在钢结构用钢方面,我国大量使用的是Q235和Q345等较低强度的型钢和板材,Q390级以上的高强度钢材仅在少数大型工程上应用,且多为进口产品,抗震、耐候、耐火、耐蚀等功能性节约用钢也尚未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冶金行业工艺技术优化、竞争力提升和建筑行业技术进步,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
  忧虑,挥之不去。责任,油然而生!
  马钢人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理念是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企业只有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使命,并将社会责任视为这种使命的内在驱动力,这个企业才是有价值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
  前景广阔,压力空前。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钢铁行业骤然跌入低谷。在行业微利,甚至亏损条件下,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费用,在严峻的生产形势下需要抽调大批的技术力量攻关。在根深蒂固的低档次建筑用钢消费观念支配下,价格偏高的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能不能被市场接受?
  勇对挑战,时不我待。马钢长材研究技术人员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得出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开发的可行性报告,一通过微合金化、TMCP、QST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完全有能力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节约型高性能(低成本、高强度、多功能)建筑用钢,节约矿石、合金等国家战略性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二开发出相应应用技术,建立先进的应用技术体系,可以促进建筑用钢的升级换代,提升其应用技术水平的提升,为钢结构产业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市场推广奠定基础。三对产品标准、规程等进行研究,完善产品标准体系,为设计规程、施工规范的修制订提供技术支持,可以支撑产品生产及建筑工程,引导创新型建筑用钢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市场前景的科学预判,对技术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国家战略的认真研究;自身拥有的国际先进装备工艺、长期的技术储备和大量的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致力于节能低碳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让马钢坚定了开发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积极争取,2008年,马钢申报的“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作为科技部与安徽省“省部共商”项目,正式立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国家引导资金及政策扶持下,马钢筹集1亿多元的研发资金,联合相关企业、院、校,成立了由175名技术精英组成的产、学、研科研队伍,创新研发机制,拓展合作平台,向着减量化、高效化和绿色环保化的高性能建筑用钢产业化目标进发。
  一场为期三年的持续创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0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