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样的钢铁企业可以获得贷款?什么样的钢企根本拿不到一分钱?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银监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商道纵横等日前联合发布了《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信贷指南》(下称《信贷指南》)会告诉你答案。这是国家层面出台的首个涉及钢铁行业的信贷指南。
钢铁行业是产能严重过剩的“两高一资”行业,被列为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控制的重点。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表示,选择这样的行业推进综合性的信贷政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别涛表示,通过绿色信贷这种市场手段,结合行政手段,“中西医”结合,有可能扭转目前只堵不疏的做法,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的程度,解决淘汰落后产能的瓶颈,有效遏制行业违规建设、盲目扩张的现象。
据环保部相关人士介绍,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推出了“绿色信贷政策”,在金融信贷领域设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存在的挑战,缺乏操作性,缺少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和风险评级标准。
钢铁行业项目繁多,从建设项目性质上可分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从建设项目名称上,可分为环保搬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发展规划等。此外,我国钢铁行业分布广、技术差异较大。
据介绍,《信贷指南》设置的评价指标主要从产业政策符合性、环评审批情况、项目所在地环境敏感程度、企业及项目技术先进性、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企业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绩效等方面进行评分。根据得分情况,对绿色信贷的等级分为三级:优先贷款(90分以上)、可以贷款(60-90分)、拒绝贷款(60分以下)。
《信贷指南》列出了具体的得分判定条件。不过,相关人士表示,由于知识面和信息可得性等原因,在操作过程中仍会存在一定困难。《信贷指南》建议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借鉴国外同行的普遍做法,即通过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独立的环境风险评估,编写评估报告。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科学,能更加有效地控制环境风险。
《信贷指南》建议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将项目得分与项目信贷利率的具体额度挂钩。同时在风险评级过程中,及时预测、跟进今后一段时间,国家的环保标准政策法规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