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知名人士谈钢市:解铃还须系铃人

2011-11-1 15:07:26来源:作者:中商网自采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今年以来国内的钢材市场价格走势可谓处处出人意表,令钢铁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始料不及又措手不及,其原因与历史过往的导致钢材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大有不同之处。

我国的经济增长以8%以上的年增长率坚持了30多年之久,可谓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对钢材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钢厂量增幅甚至比GDP增速要大。因此,今年来我国鲜有日均产量低于190万吨每天的,如此巨大的供应量,社会库存自然会激增,以往靠查各仓库库存判研后市的作用日渐减弱,只要钢产量不下走,高库存恐怕就成为常态。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这是经济规律。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走势,在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价格自然不能高,生产企业盼能获取较可观收益则可能成为奢望。因此,今年成本对价格的支持作用日渐式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传播速度以秒来计算的社会里,信息日渐不对称,可能是“失之毫秒、差之千里”,最近一段时间内股市期市里往往出现旱地拔葱式上涨或断崖式下降的情况,往往令参与者摸不着头脑,事后才知晓已是贻误战机。因此以往分析商品的思路、工具、数学模型等都可能不能发挥作用。随着国内螺纹钢钢期货上市及大宗电子交易平台热卷板交易的推出,钢材实物从此有了除了商品属性以外的另一种属性——金融属性。从此,参与钢材定价的主体急剧膨胀,新入者如自然人、期货公司、机构、游资等等,这类群体往往不关心钢材的商品属性而关心金融属性,关心未来甚至更远的将来的趋势,因此,金融市场如汇市、利率、股市、美债美股、欧债危机及欧洲股市表现等等都对期市产生影响,从而加大加剧期市价格的波动,真正参与钢材实物交易的群体反而成了一小撮人,经常被玩弄于鼓掌之中,无奈与无助充斥着钢铁实体产业链上的客商,钢铁产业链上各参与者的洗牌与淘汰大幕将徐徐拉开。

高成本、高库存、低效益已成为常态,并且按行业本身的供需关系而言达到了一种相对弱平衡,资金与供应、需求之间达达到了一种较合理的配置,因此,在这种相对平衡的格局中,钢铁行业供需与资金的供给很难催生出突破价格平衡的内生动力。今年以来,打破平衡的力量大多来自外部,并且金融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年2月初,利比亚内乱导致伦敦期油暴涨,出于对石油暴涨拖累经济复苏的忧虑,伦铜自创下历史高位10190美元每吨(电子交易盘为参考)后自2月14日开始暴跌,至3月14日下跌至最低8944美元每吨,达1246美元每吨或12.23%。同期沪铜也跟随暴跌,自2月15日升至年内最高(铜指数)76638元每吨,至3月14日跌至68269元每吨,跌幅8369元每吨或10.92%。由于上交所期铜一直都是龙头品种而期铜也有“铜博士”之称,即期铜的表现与后期经济的表现相关性颇大,期铜涨则经济活动趋活跃,期铜跌则经济活动趋弱。因此,期铜的表现大大影响了期钢的表现。期钢指数自2月11日创下5185高点后连续暴跌,至3月11日到4652下跌533点或10.29%。大宗电子热轧板也跟随期钢下跌,2月11日高点5035,至3月11日4585点,跌450点或8.94%。如下表:
   

品种

2月14日价

3月11日价

跌幅点数

下跌幅度

伦铜

10190

8944

1246

12.23%

沪铜

76638

68269

8369

10.92%

沪钢

5185

4652

533

10.29%

大宗电子

5.35

4585

450

8.94%

美元指数

78.873

76.711

-2.162

-2.75%

此轮下跌的主因是利比亚局势的急转直下以及各国大撤侨,放大了心里恐慌,处于对经济前景的忧虑,大宗商品特别是主要生产要素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是必然的事情,外力的作用及传播途径逐渐清晰起来。

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出于对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灾后重建将拉动大宗原材料需求的预期,上述提到的各品种开始止跌反弹,至8月3日,走出一波反复稳定向上的行情,此间的6、7月份炒作了一波铁矿石预期上涨的行情,也仅有200元左右,只能称作小波动。此期间外围情况相对平稳,利比亚局势的影响逐步减弱,而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则逐步发酵,8月初欧洲希腊债务危机率先引爆,伦铜持续几天暴跌,8月8日美债初步得到解决,但标普下调美国主权评级。出于对08年雷曼倒闭的经验主义,国内沪铜及沪钢、大宗电子盘于8月9日均上演一幕惊心动魄的笨猪跳式的行情。当人们逐步消化了对美债危机的忧虑情绪后,三大评级又将人们的眼球引向今年以来的金融风暴中心--欧盟。一个小小的希腊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原来的问题只是欧盟脸上的一粒粉刺,因为处理不当变成了毒瘤,若再处理不当则很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债务危机是最近一段时间内影响全球经济人情绪的主因。

美债危机后,惊魂初定的避险资金逐步回流美元。因为三大评级机构轮番对欧盟主权及银行体系调降评级,人们风险偏好下降,尽管美债被下调评级,但美元及美债仍然是8月中旬以后最安全的避风港而非黄金。因此,资金从欧洲流出,欧元下跌,欧洲股市下跌,美元指数上升,大宗商品在避风情绪上升及美元指数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出现连番暴跌。特别是9月9日至9月29日的断崖式下跌为历史罕见,其跌幅之大可与08年金融危机产生后的10月份暴跌相提并论。于是2月中旬至3月中旬的暴跌行情再度复制,而同期黄金罕有地与美元指数同步暴跌,这足以反应人们对经济前景的忧虑大于投资的兴趣。如下表:
 

品种

8月8日

9月29日

下跌幅度

跌幅

伦铜

9886

6821

3065

31.01%

沪铜

73456

51646

21820

29.7%

沪钢

4985

4287

698

14.01%

大宗电子

4848

4337

511

10.54%

美元指数

73.819

78.137

4.318

5.85%

真正的大暴跌是始于9月13日,沪铜自当天最高66768开始,13个交易日内跌至51646元/吨。沪钢、大宗电子热卷也同样如此,可谓惨烈。

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宗商品金融化、定价参众广泛化这些突出的现象对已丧失大部分定价权而又盲目扩张规模的行业无疑是一记毫不留情的鞭挞,而传统的搬砖头式贸易模式及老一套研判市场的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下大市场格局的变化。全方位、多角度、集中智慧是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的有效手段,对下一阶段钢材价格走势,必须结合国内的情况加以分析。10月中下旬,有关部门对银行评估认为银行业可承受房价下跌40%的冲击,导致期铜、期钢、大宗电子盘、股市于19、20、21三天连续暴跌,期铜甚至在20日跌停板,股市屡创新低,悲观情绪漫延。这种现象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钢材市场已经不是纯粹的钢铁从业人员的市场,必须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的政策密切关注才能规避风险把握机遇。在钢价快速下跌后,铁矿石也来凑热闹,跌幅之大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10月初至25日已下跌了30美元每吨左右,使得钢坯等低端热轧品种快速向更低的价位靠拢,钢材价格与铁矿石价格最近又相互促进,共同向更合理的价为推进。这样就完成了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跌价过程,接下来是个品种之间合理比价的排位,等待时机重拾升势。

当最近影响市场走势的国内因素逐步消化后,人们关注的目光必然重回风眼中心欧洲。种种迹象表明欧洲的政治家们与国际机构在为解决希腊债务问题而努力,情况也趋于乐观。乐观的预期是欧盟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即希腊获得救助、欧盟不会解体,因为欧盟解体的风险无论哪个国家都承担不了。美国作为最大的推手也不愿看到该现象的发生,最终是通过博弈与让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否则风险敞口非常巨大。卡扎菲已亡,利比亚局势对石油的影响开始减弱,日本灾后重建也不设上限,预防欧债危机恶化成了关注的重点,各国政客为解决经济衰退的风险已开始采取实际行动,因此,解决欧债危机成了经济复苏的关键。人们对欧债危机的解决是充满期待的。最近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牵动着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股市起落,当传出有好的进展时,风险偏好上升,欧洲股市上涨甚至暴涨,伦铜大涨、美指下跌,美股上升。反过来当进展遇阻时则是风险偏好下降,美指上升、股市下跌、伦铜下跌。这些现象充分表明人们的期待与心声,而欧盟领导人也积极处理危机,相信政治家们全球经济政治的稳定一定会拿出他们的智慧去解决这一问题的。

如若欧债危机得到暂时的解决,人们的情绪得到舒缓,则重拾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股市、期市将有所表现,必然会带动实体市场有所表现。而国内则是各项政策保持性对平稳,市场按自由规律运行,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非常小,需求也不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用户处在去库存化的过程,该买的始终会买的。同时股市持续探底,钢价、矿石价格低位运行,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导致热钱持续流入等现象,这些现象与去年6月末7月初行情启动时极为相似,政策的作用力与钢材的供需、资金配置互相角力并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但内生动力不足以打破这种平衡,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外力的作用是打破这种平衡的武器。欧债危机的解决、美国内部党派的博弈和国内政策的微调这三大外因是推动钢材价格变向的外在因素,钢产量的持续增长和需求的相对稳定已是常态因素,不足以推动价格发生大的变向。欧债危机或许会有反复,因为三大评级机构未有收手之意,但随着钢材价格大幅下跌,商品属性的作用愈发明显。以前外部的作用基本以负面为主,希望这一次来一次给力的正面作用,这样,钢材的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或许会来一波意想不到的大行情,复制08年末09年初大宗商品价格先于经济启动的行情并非不可能。

何联添

(关键字:解铃还须系铃人)

(责任编辑: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