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市场进一步现货化 矿企钢厂单独议价增多

导读: 中国、欧洲等地钢企大幅减产、铁矿石供给平稳增长、下游钢材价格暴跌,使得10月后铁矿石价格大幅跳水。由此,全球矿业巨头之一淡水河谷提出了交易后退补差价方案,季度价进一步向现货矿靠拢。
关键字: 铁矿石 现货 矿企 钢厂

中国、欧洲等地钢企大幅减产、铁矿石供给平稳增长、下游钢材价格暴跌,使得10月后铁矿石价格大幅跳水。由此,全球矿业巨头之一淡水河谷提出了交易后退补差价方案,季度价进一步向现货矿靠拢。

然而,铁矿石价格现货化打破了利益制衡,价格不稳定对矿企、钢厂均存弊端,由此,铁矿石定价虽有现货化趋向,但矿企、钢厂之间签订的长期合同仍将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月以后,铁矿石现货价开始大幅跳水。10月末,天津港进口的63.5%印度矿的到岸价格为128~130美元/吨,较9月末下跌50美元/吨,目前仍处低位,11月中旬报价137~139美元/吨。

供需逆转矿石市场加速现货化

“金九银十”是钢材市场的传统旺季,但今年九、十月份,钢铁市场遭遇寒冬,全行业减产降价。

据商务部商务预报监测,11月上旬,国内钢材价格连续十一周回落,累计比8月中旬下跌9.5%。行业大幅减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全国日均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176.4万吨和235.7万吨,环比降低6.7%和7.4%。

下游行业不景气,铁矿石需求大幅回落,据海关统计,10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4994万吨,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15.5%。

减产风暴在国际市场也未能幸免。债务危机困扰的欧洲成为重灾区,重要钢厂纷纷宣布减产,截至10月底,安塞乐米塔尔关闭欧洲的部分高炉和电炉,蒂森克虏伯宣布将在第四季度削减其在欧洲的钢产量50万吨。

另一面,全球矿石产量稳步增长。

2011年,金融危机掀起的全球矿业投资风潮项目开始进入达产期,矿石新增产能释放,从而导致了铁矿石产量的明显增长。

四大矿山中除力拓外,其他三大矿山铁矿石产量均创下历史新高。

统计表明,第三季度四大矿山共计生产铁矿石1.77亿吨,同比增长11.2%,环比增长9.6%。其中,淡水河谷三季度铁矿石产量为8790万吨,同比增长10%,环比增长13.5%;必和必拓三季度铁矿石产量为3957万吨,同比增长23.7%,环比增长11.4%;FMG三季度铁矿石产量为1584万吨,同比大幅增长62.5%,环比增长27.7%;力拓三季度铁矿石产量为4983万吨,同比增长4.7%,环比增长2.0%,仅次于2010年第四季度5005万吨的历史高位。

10月,铁矿石市场供求关系逆转,现货矿大幅下跌,协议矿的制度缺陷暴漏出来。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主动调整第四季度的铁矿石报价,从175美元/吨下降到160美元/吨,但无奈现货市场降幅更大,港口铁矿石现货矿到岸价跌到130美元/吨。

国内钢厂开始要求下调协议矿价格,部分钢企不愿履行原定的第四季度合约价。国际矿企妥协,淡水河谷发函称,鉴于铁矿石市场新变化,决定按照当期的指数价格调整四季度的铁矿石报价,10月份提货的钢厂可以先按照9月30日的某指数价格作为提货价,在第四季度结束后,双方将按照当季指数均价结算,即交易后退补差价。

表面上是钢厂的胜利,其实此举也表明,淡水河谷将季度价进一步向现货矿靠拢,推动铁矿石定价机制从季度合约进入到现货交易。

淡水河谷铁矿石部执行董事马丁斯表示,正在逐个与中国客户谈判,有可能采取按照实际均价定价的措施,取代自2010年4月以来采用的季度定价模式。

进口矿现货化对矿企钢厂均存弊端

在长协矿时代,协议矿、现货矿市场相互角力,能保持平衡状态。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矿石市场的供需失衡,行业价格波动加剧,矿企、钢厂地位不平衡,持续冲击着矿石市场,导致协议矿市场纷争,铁矿石市场不再平衡。

传统意义上的铁矿石协议矿远去,市场洗牌、重新建立交易制度。定价机制成为核心。

协议周期逐步缩短或直接转为现货矿,这将直接影响矿石企业的运营。

铁矿石的整体市值要大于其他品种,而单价低、市值大的固有特点,决定了铁矿石不如有色金属、贵金属等金融市场交易兴旺,终端需求受到钢厂牵制。矿石企业难以抛开钢企,即便现货销售,依然需要与各个钢厂协商,无法将大量矿石直接抛向现货市场。

目前矿企采取变通方法,以短期协议矿形式出现,但短期协议矿存在着高风险。经验证明,在协议价低于市场价时,矿企有减少供应的可能,而当市场价低于协议价时,钢企又有减少采购的动机。无论季度矿、月度矿都存在着违约风险,而且违约是双向的,矿企、钢企都存在这种可能。

另一面,进口矿现货化对钢厂不利。协议矿对钢厂比较重要,通过稳定交易,可以获取部分价格折扣,同时稳定原料,企业可以放心排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目前铁矿石价格下滑,钢企采用现货定价比较有利。但长远看,现货矿将加重企业的原料采购任务,矿价大涨大跌均对钢铁企业的稳定生产形成影响。

还有,我们要参考日本钢厂的选择。10月25日,日本钢铁制造商JFE控股和住友金属工业表示,尽管现货市场价格骤降,但不会取消10~12月铁矿石合约。

日本铁钢连盟会长林田英治表示:“在市况不佳时就解除合约并转向现货购买,这有悖我们的信条。我们认为,原材料成本仍应维持稳定。”

矿企、钢厂单独议价供货比例会上升

尽管采用季度矿交易对钢厂、矿企都有益处,但事实是进口矿石交易正在趋向现货。

铁矿石市场剧烈波动,供求关系变化,市场没有达到新的平衡,没有一个让双方都安心接受的交易制度。定价现货化加速除供求剧烈变动外,还导致钢厂、矿企之间的信任度低,使得交易秩序难以维持。

铁矿石协议交易其实是一种长期供货合同,需要供求双方开动智慧,设计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易制度。目前,矿企主动探索新的方式,淡水河谷提出了交易后退补差价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

但同样,这种交易方式对钢厂、矿企均有一定挑战,需要一些条件。

首先,退补差价是建立在稳定的上下游交易关系的基础之上;其次,考验双方的商业诚信。大宗交易占用大笔资金对于资金充沛的企业而言,压下三个月时间的差额货款尚不成问题,但对于中小客户特别资金普遍紧张环境,确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另外,这种交易制度本身有一定风险,现在,淡水河谷提出矿企占优的事后补差,若出现相反情况,即协议价大幅低于市场价,处于钢厂和贸易商的占优形势,淡水河谷公司面对金融危机后新开发的中小客户是否会放心推广这种制度是个问题。

近几年我国进口矿市场向现货方向发展。但长期看,矿企、钢厂之间签订的长期合同仍将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从传统的季度矿等形式转变为矿企、钢厂间的相互寻找合适生意伙伴、签订一对一的长期供货协议形式。

建议钢厂要积极参与矿石定价协商,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易制度,从而稳定铁矿石市场交易。(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