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风机制造商或将掀起大撤离浪潮

导读: 外资风机制造商在华市场呈现萎靡状态,有的转让在华的子公司,有的选择退出中国风机市场,维斯塔斯、歌美飒、GE、西门子、苏司兰等国际大企业都难以进入国内风机市场前五名。
关键字: 外资风机 在华市场 装机规模

外资风机制造商在华市场呈现萎靡状态,有的转让在华的子公司,有的选择退出中国风机市场,维斯塔斯、歌美飒、GE、西门子、苏司兰等国际大企业都难以进入国内风机市场前五名。”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段嘉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反,国内风机制造业发展迅猛,我国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0%,装机规模全球第一。但是,膨胀式发展产生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风电制造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捆绑嫁接
  为应对激烈竞争和市场减速,一些外资公司采取了裁员,或者关闭在华的子公司的措施。从当前形势来看,外资制造商为了继续扩大在华业务,唯有积极在机械制造行业寻求潜在的合作伙伴,通过联手作战才能在中国市场上生存。目前,一部分外资企业已经采取这种模式,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选择了与央企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合作,而西门子则选择了上海电气。
  2010年9月28日,GE与哈电集团下属的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主要为中国市场开发制造风电机组。今年6月9日,其合资公司哈电通用风能(江苏)有限公司竣工投产,主要从事潮间带和海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制造、销售等。据江苏省当地媒体报道称,该公司预计2012年将实现销售10亿元,新接订单超15亿元。
  在GE看来,选择与哈电合资,有助于其降低风机制造成本,并开拓未来新兴的海上风电市场。而对于哈电来说,引入GE成熟的品牌和技术,可以更好、更快地弥补其在风电领域的不足和滞后。今年7月,上海电气与西门子举行了风能合资公司开业庆典仪式,宣布两家合资公司西门子风力发电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电气风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双方在风电领域上正式开始携手合作。
  实际上,由于电力市场相对封闭,外资风机制造商不得不寻求捆绑,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还是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做。至于这种选择是否能赢来皆大欢喜,将来他们又能否在中国乃至全球的风电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还需拭目以待。
  或将掀起大撤离浪潮
  “在诸多问题的冲击下,企业面临发展速度下降、毛利率收缩、净利润纷纷下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外资风机制造商的境况要更为尴尬,市场设备价格下跌,外资要考虑品牌、利润、供应商运输成本等因素而不愿降价。”段嘉宣分析认为,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慢以及产品不能适应中国本土国情、不能跟上中国风电市场迅速变化的步伐,促使外资风机制造商纷纷撤离中国市场。
  为降低风电投资成本,推动本土风机制造业的发展,国家要求风电特许权项目设施的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而该政策在促成2008年我国本土风电设备累计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企业上功不可没。中国风电市场也自有其一整套运营体系,很多外资并不适应,有些水土不服。如果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市场,相比苦苦坚守,撤退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诸多的因素已给外资风机制造商的发展带来不利,一些外资风机制造商选择和国内风机制造商合作,还有一些选择“逃离”,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逃离?在段嘉宣看来,一方面,是风电行业整体情况不好,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与国内制造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没有优势可言,其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并且机型不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因此,其在中国市场的订单和新增装机不断下降,业务量下降导致企业连续亏损。
  事实上,随着国内风机制造企业技术不断创新,设备质量不断提升,目前与本土风电制造商相比,外资已没有太大优势,又有服务跟不上这一硬伤,况且其售价一直都跟本土企业有较大差距,成本也一直没能完全降下来。
  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亚洲最大的风机制造商苏司兰退出中国市场。不久前,印度风电集团苏司兰将其在中国的风机制造子公司苏司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转让给了中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转让费约6000万美元,双方已经签约。苏司兰集团公司主席图希尔·坦提将之称为“针对中国市场,我们正重新制定战略”。
  事实上,其中国战略的大规模调整很早就已经开始了。2011年9月,以“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为由,苏司兰在中国的另一家风机子公司德国瑞能公司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并关闭了其在内蒙古包头的瑞能北方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想撤出中国风机市场的并非苏司兰一家公司。恩德公司早在1995年进入中国风能市场,并于1998年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生产600千瓦的风机,但这家德国风机制造商也难逃节节败退的命运。
  根据风能协会的统计,2008年,该公司在中国的新增装机容量为144兆瓦,占当年新增总装机的2.31%;2009年,新增111兆瓦,市场份额下滑至0.8%;而到了2011年,其在中国的新增装机仅为49.5兆瓦,还不到排名第一的金风科技的1/72,且连续两年新增装机都未能进入前20名。
  尽管尚未得到证实,但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订单不理想,苦苦支撑的恩德也一直都在裁员减压。近日,记者致电一些外资风机制造商的相关人员,不是电话打不通,就是电话打通后得知其已离开公司。
  尽管继续稳固其全球市场第一的位置,但在风电行业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来自风车之国丹麦的维斯塔斯也深陷财务危机,而这也引发了种种收购传闻。
  歌美飒的新签订单也是越来越少,与其他外资风电制造商一样,其市场前景也不是很乐观。其公司首席执行官坦言,下滑主要来自于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
  而由于上半年市场的糟糕表现,下半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随着中国风电向稳步发展过渡,市场竞争向理性回归,产品技术、性能、质量等核心价值将再次受到市场重视,外资制造商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但外资制造商如果再不转型或采取其他措施及时调整策略,在当前全球经济继续下行、中国风电设备产能过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在中国就只能走麦城。
  风机制造业跌至谷底期盼政策吹暖风
  风电产业近来也频频迎来政策暖风。10月15日,甘肃省发改委宣布酒泉千万千瓦风电产业基地二期第一批300万千瓦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在国家调整风电产业发展节奏一年后,重启国内风电大基地项目重新上马的序幕。同时,另一大风电基地山东也宣布到“十二五”末全省风电装机要超800万千瓦。此外,近期国家能源局又连续追加两批超过30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
  今年以来,国内风电全行业尤其是制造业领域企业业绩连续下滑,就连龙头上市公司最新业绩预告也首次出现亏损局面。业内分析认为,当前国家挽救作为新兴产业代表的新能源行业的政策信号逐渐增强,风电产业作为重点子行业必将受政策青睐。尽管目前国内风电产业仍面临一系列瓶颈因素,但项目开发速度的加快至少将给处于最低谷的风电制造业带来一丝生机,“十二五”期间风电产业发展迎来根本性转机仍然可期。
  风机制造业已跌至谷底
  自去年下半年国家能源局正式将风电项目审批纳入统一规划以来,加之愈演愈烈的“限电”、风机拖网事故等问题,国内风电产业告别以往的飞速发展,迅速进入“低迷期”,风机设备制造业遭遇的灾难更甚。
  继2011年年报全行业报忧之后,今年上半年包括龙头在内的多家风电设备制造商业绩续演低迷。中报显示,金风科技(00220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减少83.03%,华锐风电(601558)上半年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96.25%。此外,风电业务占比已逾80%的湘电股份(600416),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5.86%。
  最坏的结果或许并未止于此。最新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华锐风电前三季度业绩将首次出现亏损,金风科技也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最高可能出现100%的降幅。
  面对行业的不景气,一些昔日业绩红火的企业开始另图他谋。风电叶片龙头企业中材科技(002080)此前就曾公告称,公司将斥2亿元巨资投建再生水回用工程,欲转身进军环保产业。
  曾经一度风光的国内风电产业发展已跌至谷底,业内人士纷纷向外发出期盼政策再吹暖风、救产业于水火之中的呼吁。
  风电装机步伐或重新提速
  或许是为呼应企业的期盼,政策上近来也释放出一系列“救市”信号。
  甘肃省发改委15日消息称,国家发改委近日核准同意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第一批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而据媒体报道,按照国家能源局此前公布的年度开发计划,今年甘肃省的风电项目开发指标为零。显然此次获得发改委“路条”属于特批。
  作为国家新近拟定的第八大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山东省,日前发布的风电规划也提出,到“十二五”末,山东全省风电装机总容量要求将达到800万千瓦以上。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山东风电装机仅为335万千瓦。
  除大基地式发展酝酿提速外,目前备受政策期待的分布式风电发展也正在加码。继华能新能源陕西定边狼尔沟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复了中广核哈密分散式接入风电示范项目,贵州、云南等省也陆续上报了本省的分散式接入风电开发规划,预计近期将获得国家能源局的批复。
  在补贴政策方面,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国家能源局上半年多次表示将加快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的发放进度。今年7月和9月底,国家能源局又连续追加两批超过30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列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范畴。随着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在去年底上调至8厘/千瓦时,业内预计今年的电价附加补贴资金可望超过200亿元。这对于嗷嗷待哺的产业来说,无疑将是“雪中送炭”。
  近日,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家风电信息管理中心完成的《2012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建设成果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全国风电累计吊装容量已达6190万千瓦,比2011年底4500万千瓦的装机仍保持37.56%的增幅。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如果仅考量酒泉新批的300万千瓦的项目,依照目前风电设备3500元/千瓦的造价来核算,将带来105亿元的新增市场空间。而且,酒泉基地新项目获核准,必将引发国内其他风电基地上报项目开发计划的连锁反应,产业市场扩容或又将迎来一次高潮期。
  风电产业长期或转好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即将正式出台的《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除明确到2015年风电并网装机达1亿千瓦的目标外,还首次提出到2015年重点省区的风电发电量在电力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
  按照《规划》,“十二五”风电发展投资需求将达5300亿元,政策将合理制定支持风电发展的年度财政预算和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确保支持风电发展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市场分析认为,如果以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达6.02-6.61万亿千瓦时,风电平均上网电价0.6元/千瓦时的水平综合测算,10%的风电消费量将意味着能创下3600到3900亿元的市场空间,市场前景很可观。
  具体到产业层面,据绿色和平和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最新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披露,2011年中国风电整机供应商共有29家,比2010年的38家、2009年的43家均明显减少,且目前前15位的风电整机供应商共占据全国93.2%的市场份额。
  业内分析认为,尽管去年以来包括龙头风电制造商在内风电装备企业业绩表现一直不佳,但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将加速市场份额向大型企业集中,从长远来看,随着未来几年风电装机规模的继续稳步扩容,将逐渐拉动这些企业的产品订单销售,进而支撑其业绩企稳向好。 

(关键词:外资风机 在华市场 装机规模)

 

(责任编辑: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