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林毅夫:中国经济8%的增长将维持20年</h1>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1">
	<span>2012-11-13 11:26:52</span>来源:<span>北京晨报</span>作者:<span></span>
	</div>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2"><a title="投稿" class="v2_content_ico01">投稿</a><a title="打印" class="v2_content_ico02">打印</a><a title="收藏" class="v2_content_ico03">收藏</a>
	<!-- Baidu Button BEGIN -->
	<span class="bds_more" id="bdshare">分享到:<a class="bds_qzone"></a><a class="bds_tsina"></a><a class="bds_tqq"></a><a class="bds_renren"></a></span>
	</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id="bdshare_js" data="type=tools&amp;uid=684790" ></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id="bdshell_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new Date().getHours();</script>
	<!-- Baidu Button END -->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3">
		<ul>
			<li><b>导读:</b></li>
			<li>中国经济学界的权威、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给出惊世骇俗之答案——8%的增长维持20年。</li>
		</ul>
		<ul>
			<li><b>关键字:</b></li>
			<li>中国 经济 增长</li>
		</ul>
		<div class="clear_hu"></div>
	</div>
	<div class="over_x"><p>&ldquo;8%的<b>增长</b>将维持20年&rdquo;<br />
  自2011年开始,<b>中国</b><b>经济</b>就像一辆没了火车头的火车,突然失去了动力,仅仅依靠着惯性在向前滑行。如今,就是这辆惯性前行的火车,在经历了整整七个季度的降速之后,又突然拉响了汽笛。<br />
  今年10月份,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国内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全面超出市场预期。商学两界已基本达成共识&mdash;&mdash;中国经济将重新驶向新的快车轨道。然而,这条快车道究竟还能跑多远?<br />
  中国经济学界的权威、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给出惊世骇俗之答案&mdash;&mdash;8%的增长维持20年。<br />
  推动产业升级<br />
  &ldquo;新结构经济学&rdquo;破解增长瓶颈<br />
  林毅夫,这位顶着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头衔光环的国内经济学界风云人物,在刚刚卸任世行职务不久,便马不停蹄地在国内开坛布道,参加各种经济论坛,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目的只有一个&mdash;&mdash;传播他的新结构经济学。<br />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日前举办的一次经济研讨会上,林毅夫作为东道主嘉宾演讲,再次提起他的新结构经济学:&ldquo;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发挥因势利导作用,让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创造条件,让经济能够不断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从而实现快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rdquo;<br />
  这已经是林毅夫年内第N次宣扬这一理论。就在这次研讨会不久之前,不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曾专门组织过&ldquo;新结构经济学&rdquo;的研讨会,而且身兼院领导职务的林毅夫还亲自参加了北大学术&ldquo;竞争对手&rdquo;&mdash;&mdash;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组织的一次经济论坛。要知道,在国内经济学界,北大和清华两大学派是很少同台论战的。<br />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林毅夫在1992年就曾提出,而之所以如今又迎来第二春,多数分析认为,这与林毅夫在世界银行的任职经历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恰好迎合其理论条件有莫大的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当今面临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如何进行增长转型、产业升级的问题。<br />
  借助&ldquo;后发优势&rdquo;<br />
  20年的8%增长并不是梦<br />
  按照&ldquo;比较优势&rdquo;去发展经济,是否意味着中国仍将延续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与环境,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老路呢?在林毅夫看来,这当然是不对的,所谓&ldquo;不断创造比较优势&rdquo;,就是要借助&ldquo;后发优势&rdquo;,获取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技术升级方面的成本优势,不断引进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将落后的技术与产业转移出去,进而实现中国禀赋条件的最大化发挥。<br />
  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日前在北大公布一份由他本人领衔参与研究的报告预测,中国有潜力在2010年至2020年达到8%的经济增长率,而到了2020年至203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则将降至6%左右。<br />
  不过,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梁红以及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等国内著名市场派经济学家在评价此报告时表示,中国的增长空间已经被部分透支,短期内也很难维持8%的经济增长。<br />
  对此,林毅夫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确实如同其他学者所言,面临着极大的问题与风险,但以此认为中国将从此陷入低增长通道是不对的。根据后发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低收入国家只有发展到人均收入为美国的50%左右时才会步入低增长阶段,而在2008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只是美国的21%,据估计,将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达到美国的50%,也就是说中国还有20年维持8%的经济增长潜力。<br />
  发展政策反思<br />
  新观点正逢&ldquo;用武之时&rdquo;<br />
  不可否认,凡是经济预测,都是存在争议的。但目前学术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依然以乐观为主基调。庄巨忠等人的报告认为,如果以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在2026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而以购买力平价(即按货币可购买商品量)计算,中国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事实上,早在2011年,社科院就曾发表蓝皮书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br />
  如今,在&ldquo;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rdquo;的大目标下,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正好迎合了现实所需,可谓正逢&ldquo;用武之时&rdquo;。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讲席教授约瑟夫&middot;斯蒂格利茨所言:&ldquo;林毅夫的观点已经激起了讨论和争辩,但他的观点在发展政策的反思中,将继续成为焦点。&rdquo;<br />
&nbsp;<br />
&nbsp;</p>
<p>(关键字:中国 经济 增长)</p></div>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4">(责任编辑:00378)</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