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13,市场需要盘点2012年的钢铁产量,并计划新一年的钢铁生产目标,宝钢的“湛江项目”之所以在争议中获批,主要是因为市场产量已经高位,为何还要再加码生产?这是很多人的疑惑,钢贸人员普遍哀叹钢贸行业不好做,赔本买卖,2012年一年的低迷也告诉我们钢铁行业已经过度饱和,产能过剩?但是你真的了解产能过剩吗?钢铁产能不等于产量。
什么是产能过剩?严重吗?
“产能”并不等同于“产量”,即使产能过剩,如果控制好产能利用率,那么产量也不一定过剩。2012年我国的螺纹钢产能利用率全年平均为87.71%,按照2012年11月16日工信部人士的说法,暂且认为我国目前钢铁行业的产能为9亿吨,那么87.71%的产能利用率,即我国的产量应约为7.89亿吨,而2012年全年粗钢产量只在7.2-7.3亿吨左右。即便加上从2012年初便开始的去库存化过程中被下游需求所消耗的库存数量,预计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和净出口总和也大约在7.3亿吨左右,这与7.89亿吨的产量相比,仅有0.59亿吨的过剩产量,过剩率为7.5%。显然,产量过剩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想当然认为的“严重”程度。
按照我们国家目前9亿吨的产能来计算,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和净出口总和大约在7.3亿吨左右,产能过剩1.7亿吨,过剩率为18.9%。但与铅冶炼产能41%的过剩率、焦炭产能33%的过剩率、电解铝产能33%的过剩率以及水泥产能24%的过剩率相比,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率仍算不上最“严重”。
马忠普:适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不仅是平抑价格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企业竞争发展的动力。没有产能过剩,价格上涨就没有平抑的力量。企业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句没有压力的空话。所谓市场调节就是依据这个力量。实际上正是企业的市场竞争维护着价格的稳定,推动着企业的进步。
徐乐江:适度产能过剩是一个产业成熟标志
适度的产能过剩是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正常现象,关键是要把握好“度”。从目前来看,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更多的是结构性过剩和阶段性过剩。
标普:中国产能过剩影响亚洲钢铁业
准普分析师预计,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溢出效应”将会给2013年亚洲钢铁业和炼钢原料供应商带来“重大风险”。
标准普尔在一份最新报告中称,预计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严重,因此钢材会外流至韩国等亚洲邻国,继续成为亚洲钢铁业利润率下降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2012年10月,标准普尔下调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和日本新日铁住金公司信用评级,主因是东亚钢铁市场供应过剩,给钢材价格带来压力。中国成品钢材出口也对东南亚钢铁企业造成影响,这些企业因在本土市场标价过高而无人问津,转而寻求其他目标出口市场,如澳大利亚。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末我国的粗钢产能为8.63亿吨; 2012年1-11月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矿山)4556亿元,全年固定投资约5000亿元,增长3%左右,按固定投资增长估算,2012年我国新增钢铁产能超5000万吨。据此计算2012年末全国粗钢产能在9.2亿吨以上。另据目前冶金规划研究总院调查,到2012年末我国粗钢产能约为9.7亿吨。
很显然更多时候大家都误解了产能与产量。产量过剩是指超出了工业化发展需求之外的数量,而产能则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产能利用率。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人均钢铁产量仍应该处于上升期,到了工业化的后期,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减少,人均钢铁产量也逐渐回落,因此人均钢铁产量便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指标。
从目前世界几大主要的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钢铁产量来看(下表)
国家/地区 |
人均钢铁产量 |
达到峰值时间 |
美国 |
0.69吨/人 |
1973 |
英国 |
0.477吨/人 |
1970 |
日本 |
0.88吨/人 |
1973 |
德国 |
0.625吨/人 |
1977 |
韩国 |
0.9吨/人 |
|
中国(2011) |
0.482吨/人 |
|
中国(2012) |
0.519吨/人 |
|
通过计算以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均钢铁产量的峰值,发现其平均峰值为0.7144吨/人,假设我们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均钢铁产量峰值就是此均值,那么按照此均值计算,同时我们国家目前拥有人口13.5亿人,那么需要的钢铁产量就应该为9.64亿吨,也就是说,目前我们9亿吨的产能并不能够满足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更何况目前我们的产能利用率并无法达到100%,甚至连90%都无法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