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垮的骆驼——海鑫钢铁破产启示

2014-12-29 11:32:19来源:互联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数十人聚集在山西省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鑫钢铁”)门前,几个人将白色的横幅拉出来,他们只有一个目的:讨债。
  昔日风光无限的海鑫钢铁董事长李兆会遭遇他上任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上一次李被外界关注,是迎娶了影视明星车晓,李兆会因此密集出现在媒体娱乐版面头条,连续数日,网络上到处都是他与车晓的婚礼场面:李身着喜服,满脸笑容,牵手美人,志得意满。
  李兆会再次登上媒体头条,却是他的企业面临破产危机。11月16日,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正式裁定受理海鑫钢铁集团4家债权人对海鑫集团的重整申请,标志着海鑫集团破产重整进入法律程序。从那时起,外界再也没有从李兆会的脸上看到过笑容。
  在李兆会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从山西最大的民营企业的地位滑落到面临破产的困境?远离主业,“变身”资本玩家  李兆会接手海鑫钢铁之际,是在2003年1月,其父李海仓在集团办公室遭枪杀身亡之后。家生变故,在国外留学的李兆会被紧急召回国内,在爷爷的主持下,海鑫钢铁的“掌门人”大位传到了当时年仅22岁的李兆会手里。
  初踏入钢铁业,面对庞大的资产及近万工人,家族中的实权人物对李兆会的能力仍存疑问。刚上任的李兆会在那时仍表现得谨小慎微,李曾对其时掌控海鑫大权的五叔李天虎说,请让我试着干几年,如果不行,我再离开。
  李兆会憋足了劲经营,在接手海鑫钢铁第一年,共完成总产值7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这也是海鑫钢铁自成立以来最好的业绩。
  在年底家族团聚时,面对长辈的赞许,他一杯一杯地向各位长辈敬酒。看着一张张年迈的笑脸,听着长辈的表扬,年轻的李兆会并未表现出有多欣喜,却在家族聚餐之后,一个人躲进房间里,面对着父亲李海仓的遗像号啕大哭。第二天去往公司上班,平静如常,旁人却看到他肿胀发红的眼睛。
  当李兆会逐渐掌握大权之后,开始他的重大布局:逐步将创业元老、海鑫集团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辛存海调离权力核心,五叔李天虎也被巧妙地“赶走”。李海仓时代的老人基本都走了,李兆会在此时才真正独掌海鑫钢铁大局。
  但李兆会却在一步步远离钢铁主业,转折点发生在2004年,那时的李频频将巨额资金投入资本市场。根据相关限制条件,李兆会并不能直接以海鑫钢铁的名义投资资本市场,他需要一个平台,山西海鑫实业就此成立。据了解,李兆会持有闻喜惠天实业有限公司90%的股权,闻喜惠天实业持有海鑫钢铁集团89.3%的股权,海鑫钢铁集团持有山西海鑫实业90.93%的股权。通过复杂的股权设计,李兆会掌控了百亿家族资产。
  2004年11月,李兆会以海鑫实业名义,用每股3.7元、共5.9亿元接手民生银行1.6亿股,成为民生银行的第十大股东。同月,李兆会旗下的海博鑫惠,从黑龙江富华集团手中获得华冠科技21.5%股权,从而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
  民生银行也是李兆会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投资,海鑫实业在2007上半年的牛市高点,抛售了手中民生银行近1亿股,套现超过10亿元。资本市场迅速带来了巨额财富,当年李兆会也凭此上榜胡润百富榜第78位,成为山西省最年轻的首富。
  巨大的成功,使得李兆会更加醉心于资本市场,渐渐远离了钢铁主业,平时也不在海鑫钢铁办公。一位当地接近海鑫钢铁的人士李云峰(化名)告诉本刊记者,李兆会在闻喜当地露面机会并不多,给人的印象是深居简出,“后来才知道,原来李兆会根本就不在闻喜本地呆着,长居北京、上海等地遥控海鑫的生意。就连当地李氏家族的人,也是逢年过节才能够见到他。”
  李云峰介绍,有一次爷爷想念孙子,叫人给李兆会打了个电话,说你怎么不回来看看我。“结果李兆会直接坐上私人飞机就飞回来了,在家呆了一个星期,直接又飞回上海去了。”
  这时的海鑫钢铁掌控人,是李兆会的妹妹李兆霞,虽然李兆会仍然是董事长,但后者被海鑫集团内部认为是实际上的控制人。之后,李兆会对资本市场投入更多精力。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底,海鑫实业分别买进兴业银行541.70万股、中国铝业541.47万股、益民集团297万股以及鲁能泰山716.65万股。三次大手笔购买拟上市公司股权,以2.15亿元的出价购得山西证券3.84%股权,参与兴业证券增资扩股,以1.03亿元认购了6871万股,又以11.8亿元高价竞拍购得银华基金21%股权。
  这些投资却再难现民生银行的辉煌业绩。回报较低的现实之下,李兆会并没有停止投资,仍然先后在资本市场买入多家上市公司股票,大多数并未长期持有,而是逢高抛售。
  在李兆会将大量资金投入资本市场的同时,海鑫钢铁于2006年开始建设新区,包括一个板材厂。新区产能达230万吨,总投资达到60亿元,事实上造成资金链条紧张。
  在钢铁行业从业12年的林涛告诉本刊记者,这么多资金从何而来?只能从银行借贷,而这远远超出海鑫钢铁的实际还款能力,更没有想到的钢铁行业的萧条行情。新建的板材厂在投入10多亿元之后,却发生了板材价格下滑的局面,建设就意味着还未开工就会亏损,最终只好放弃项目,造成巨大损失。
  不仅如此,李兆会还尝试多元化投资,2009年,李曾斥资亿元在北京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儿童体验城,并且在2012年,又布局青岛建设了第二家。如果没有破产逼境,按照李的规划,还将布局成都、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同时还将在动漫、玩具以及儿童医药、服装、教育等相关方面延伸发展。  这些投资占用了海鑫钢铁大量的资金流,也为未来的破产危机埋下隐患。
  林涛表示,海鑫钢铁资金链条断裂,是造成现在临近破产边缘的主要因素。银行一方面因行业不景气盯紧海鑫钢铁贷款,还贷之后不再借贷,另一方面李兆会进入资本市场需大量资金,银行大幅度的抽贷与资本市场沉淀资金两种因素叠加,最终成为最后的一根稻草,压垮了海鑫钢铁。债务压顶,炼钢炉熄火  3月18日,这是让海鑫钢铁的职工们深感痛心的一天,在这一天,因无钱购进矿石,6座炼钢炉相继停止生产。往日里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现在成了职工们记忆中的故事。
  炼钢炉没有了温度,但人们对海鑫钢铁的关注却热了起来。大量的债务人云集海鑫工厂,意图讨回相关款项。
  海鑫钢铁陷入巨大的偿债压力,据新华社的公开报道,海鑫钢铁现有负债及对外担保数字约为104.59亿元,而整个集团的账面资产仅100.68亿元,这意味着其负债率超过100%。
  也就是说,此时的海鑫,理论上讲就算是卖光了所有资产,也不够还清巨额欠债,还有近4亿元债务不知从何处解决。这或许并非海鑫钢铁清算完毕后最终的负债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债权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银行负债仅是一部分,海鑫钢铁需要大量从国外购买铁矿石等原料,有大量的资金需求,也使得有些公司将资金拆借给海鑫,目前这部分资金数额暂时没有统计出来,不过相信不低于20亿元。而为海鑫做担保的企业,至少包括美锦集团、宝鸡东岭、银光镁业、西保冶材、德龙钢铁等企业。
  海鑫钢铁的困境,也使得多家银行卷入其中。民生银行在2014年3月份曾作出官方回应,称海鑫钢铁在民生银行授信敞口19.5亿元,全部是抵押担保贷款。目前公开信息显示,包括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他们为海鑫钢铁集团提供了授信贷款、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资金需求。
  海鑫钢铁通过11家金融机构,使用了近100亿元规模的授信额度,绝大部分有抵押担保。但这些抵押品未必能够让银行高忱无忧,目前全国各地法院涉诉海鑫钢铁未结的案件有71起,金额53.51亿元。已进入执行阶段的有6起,海鑫的资产、银行账号已全部被各地法院查封或采取资产保全措施。进入7月,有近20亿元诉讼一审将完结,陆续进入执行阶段。也就是说,海鑫钢铁向银行抵押的物品等,并不能充分保障银行的利益。
  一根稻草压跨一匹骆驼,这句谚语在李兆会身上得到充分验证。早在3月21日,闻喜县银监办人士证实,海鑫方面确实存在贷款违约,主要是上海那边出了问题。而上海,则正是李兆会所在之地。
  商界大佬史玉柱曾剖析海鑫钢铁的困境,认为海鑫钢铁目前的困境主要在于“银行抽贷40亿,导致其流动性出问题;15%贷款利息,导致其负担较重”。
  犹如一块石头丢进池塘所激荡起的层层涟漪,银行抽贷导致海鑫钢铁资金面紧张,最终将李兆会拖入破产危机。
  作为闻喜县当地最大的企业,海鑫钢铁的地位不可谓不重要,企业陷入困境,当地政府也为此想尽了办法,甚至不惜由政府出面借贷支持企业。比如说,海鑫钢铁2010年发生经营困境之时,闻喜县财政与运城市财政先后达成协议,分别在2010年6月和2011年1月,向上一级市财政借款1亿元和2亿元,并将此款转借给海鑫用于资金周转。2012年9月16日,运城市审计局的一份审计报告显示,在承诺还款期限的一年半以后,海鑫仍欠财政款2亿元未还。但政府的输血并未为海鑫钢铁带来转机,相关数据显示,至2011年底,海鑫钢铁欠缴税金高达1.19亿元。
  海鑫钢铁面临的局面是,如果银行逼债,那么企业必倒无疑。作为政府当然不愿看到如此局面发生。于是闻喜政府再次出面协调,要求本地的债权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此时期不得向海鑫钢铁提起诉讼,并最终由运城市金融办牵头,27家债权银行在海鑫厂部召开债权人会议。会议成立债权人银行理事会,推选出民生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国开行、广发银行、天津银行六家银行为理事会成员单位,民生银行为理事会主席单位。据民生银行披露,海鑫集团在该行授信敞口19.5亿元,占海鑫债务总额的近20%。
  久未露面的李兆会,也正是在会议上向债权人坦陈了海鑫钢铁的困难:104.59亿元负债及担保仅是目前的数字,随着审计深入,账面资产的实际可变现价值将会继续缩水,海鑫已在事实上严重资不抵债。并且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海鑫积攒十余年的资产,也面临查封窘境。
  李兆会的发言吓坏了债权人。于是在这次会议后不久,来了不少债权人将海鑫新轧厂的车间大门用钢筋焊死,海鑫钢铁办公楼开始有人看守,银行来人以及从外地闻讯赶来的讨债人,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够进入这个曾经热闹的工厂大门。破产重整,能否拯救海鑫钢铁
  11月12日下午,海鑫钢铁的职工都围在办公楼前议论纷纷,五张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公告贴在海鑫大厦门前,内容主要提及4家债权人对“海鑫系”5家公司的重整申请。
  本刊记者拨通海鑫钢铁办公室的电话,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海鑫重整按照即定流程操作,此外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以披露,一切需等待公司公告。
  李云峰告诉本刊记者,海鑫钢铁内部开会时说过,这个事分管工业的副省长非常重视,闻喜县、运城市两级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推进重组工作,让大家放心,海鑫钢铁不会倒,李兆会董事长更不会倒。
  尽管海鑫钢铁内部已经在努力稳定人心,但在11月16日,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正式裁定受理海鑫钢铁集团4家债权人对海鑫集团的重整申请,标志着海鑫集团破产重整进入法律程序。
  破产重整,听来吓人,却并不会造成海鑫钢铁更大的损失,相反,可能有助于企业走出困境。根据我国《破产法》规定,破产重整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挽救困难企业形式之一。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将可以中止司法查封,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存量贷款不再计息,同时还能解封已被查封的资产和账户,后续进入的资金也不会被强行划转,从而在法院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进行业务上的重组和债务调整,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林涛表示,如果海鑫钢铁进入破产程序,银行方面的利息及罚息等均可停止计算,这将会是一笔可观的资金,对于减轻企业负担实际上是好事。按照目前的情况,海鑫钢铁提出破产重整的设想,是希望在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给企业寻找一条活路。
  比如说,如果李兆会在破产重整之后,以租赁、托管等方式介入企业运营,有助于恢复生产、实现重组。并且,结合股权结构调整和DIP融资,与愿意投资、租赁、托管企业的战略投资人或财务投资人尽快达成协议,恢复生产以获得经营收益。
  在前述由政府出面举行的债权人会议上,李兆会也提出了破产重整后的偿债方式,由此也看出,破产重整,也是李愿意采取的拯救海鑫钢铁的举措。他在会上提出,进入重整程序后,对海鑫资产、负债及担保情况进行有效梳理,确定基本清偿率。在政府支持下,与主要金融债权人谈判协商,调整贷款品种,免除累计欠付的利息,就债权本金分期全额偿还。同时,与主要生产经营债权人进行沟通,请求给存量债务一定的清偿宽限期,并保证后续生产的原料供应。
  而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最不为人注意的一点是,在此次运城市法院宣布的四家债权人当中,有一家债权人正是由李兆会的妹妹李兆霞控制的海博鑫惠,目前,海博鑫惠的股权结构变成了由李兆霞等三个自然人共同持有。
  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曾被海鑫实业控股,海鑫实业的实际控制人,正是李兆会,后通过复杂的操作转移至李兆霞名下。据辽宁成大相关公告显示,海博鑫惠2012年末总资产已经达94.93亿元,已接近海鑫实业2009年末的总资产水平。目前,海博鑫惠和海鑫实业之间仅有部分业务往来,但并无股权上的任何关系,这也为海博鑫惠进入破产重整债权人名单扫清了道路。
  林涛认为,由“自家人”控制的海博鑫惠介入海鑫钢铁破产重整,对于李兆会而言,不仅是亲情上的安慰,并且对于破产重整的过程也有充分的话语权,可在某种程度上保证海鑫钢铁不会遭到更大的损失。
  海鑫钢铁未来破产重整的方向,是找到战略投资方接手。这一点,由运城中院发布的公告佐证:海鑫钢铁尚未正式宣布破产,目前进入债务清算,这将更有利于找到战略投资方接手。
  林涛则认为,海鑫钢铁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太大,政府方面也绝对不可能让海鑫钢铁破产,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战略投资方,并且投资方也极有可能由李家人主导。不到万不得已,李兆会也不会愿意让他人接手,毕竟这是李海仓创下的家业,或者会由当地政府暂时指定接盘者,然后李兆会找到资金,最后海鑫钢铁还是李家的企业。
  “通过这么严酷的教训,李兆会必须要专注钢铁主业了。资本市场?业内都相信他不会再碰了。”林涛最后说。

(关键字:钢铁 海鑫钢铁)

(责任编辑: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