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能源形势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新特点,这给电力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契机。”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李庆奎表示。
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能源改革也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
今年华电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紧紧围绕“改革创新调结构、做实强基稳增长”这条主线,以创新驱动和精益化管理为支撑,以加强党的建设和依法治企为保障,加快结构布局优化,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面推进公司提质增效升级。
改革进行时:推动 深化 完善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企改革是代表、委员谈论的高频词之一。会议期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透露,国企改革系列实施方案今年将与社会见面。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承前启后、谋划“十三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是中国华电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记者注意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华电迅速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确立了总部“抓总”、区域“做实”、基层“强基”以及发电区域化、煤炭专业化的体制改革思路。华电如何在去年“深改”的基础上,推进企业改革再上新台阶?
李庆奎表示,今年的改革要围绕“推动”、“深化”、“完善”三大主题来展开。华电将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建立起先进的管控体制、治理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研判能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公司上下积极性。
推动,是在国家关于央企改革的一系列指导意见下,推动公司治理结构、资本运作、产业转型升级、混合所有制、职工持股以及国际业务、工程科技、金融体制等改革工作。深化,是在2014年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抓总”、“做实”、“强基”管控体制改革以及其他需要继续深入推进的改革工作,保证公司改革方案措施落实到位。完善,是进一步完善党的建设、干部管理、劳动用工、绩效考核、薪酬分配、人才培养等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司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明确产业定位 优化空间布局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国企国资、能源电力等改革将全面推出,财政金融等政策密集调整,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在李庆奎看来,华电今年在发展上要围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做好“调结构、优布局”这篇大文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更加聚焦主业,不盲目扩大产业链,审慎拓展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要紧跟国内外能源走势,以国际化视野优化资源配置,以差异化策略谋划区域发展。
不同产业的发展环境、发展方向不同,在调结构的方式上也有所差异。按照到2020年发展规划和“1181”、“三个翻番”的战略目标,华电今年进一步明确了各产业的战略定位。发电产业抓关键,重点发展符合环保要求、带动力强的优质煤电大项目,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煤炭产业抓管理,着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水平,促进煤矿控亏增盈;金融产业推进产融结合,切实发挥金融在实体产业中的杠杆效应;工程技术产业抓创新,聚焦主业需求,打造高回报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
“注重差异化发展”。七个字点出了中国华电的发展方向。“今后的发展要多运用差异化的思维进行战略谋划,在产业的布局、链条的延伸、区域的选择上不搞全面开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跟政策,突出重点,创新发展内涵,形成比较优势。”李庆奎说。
从严治党 依法治企
今年以来,李庆奎多次强调,华电按照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和审计决定要求抓好问题整改,是集团公司首要政治任务;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抓好全年工作目标的实现,是集团公司的中心工作。华电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
加强党的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华电集团公司党组制定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今年将以完善实施“大党建”制度体系和考评体系为抓手,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李庆奎强调,华电要落实“两个责任”,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集团公司党组“22项具体要求”,不断让企业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让干部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依法治企,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李庆奎表示,要把中央作出的依法治国的决定部署贯穿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落实好华电法制工作新五年规划,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着力建立起依法治企的制度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建设法治华电。
随着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在减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正在对增长引擎进行“更新换代”,寻找新的发展驱动力,力求“稳增长”的同时“调结构”。“我们必须更加依靠内涵式增长,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清洁高效、低碳环保、科技含量。”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李庆奎说。
重压之下打造“精品工程”
一场能源革命正自上而下在中国铺开。当能源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时,能源行业也在发展方式上作出重大转变,更加注重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和效益提高。
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与环境压力正在倒逼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去年,国家出台了《能源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环保政策。今年1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开始实施,对环保违法实行“零容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5日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
面对日趋严格的环保标准,繁重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任务,华电着力优化发展高效火电,发展赢利能力较强、环保综合效益较好的火电“大块头”。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规划和能源战略,在沿海、沿江、能源基地送出端初步落实了一批火电项目。李庆奎表示,已经列入国家建设规划的项目来之不易,对于这些项目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抓好项目建设筹划,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每一台新建机组都建成华电乃至全国的“精品工程”。
在对燃煤电厂的环保改造方面,华电自我加压,探索设计“超低排放”的优化方案。公司着力推进东中部地区新建项目按照“超低排放”建设和报批,加快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示范工程,稳步实施现役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华电在积极探索“智能供热”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供热系统技术升级改造,发挥智能供热优势,履行社会责任。华电将总结推广在黑龙江、河北等地区智能供热、拓展电力市场的经验做法,有效推进智能供热和管网经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优化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能源革命”时指出,中国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要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逐步降低煤炭供给比重,提高天然气供给比重,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电供给比重。
近年来,华电清洁能源装机一直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在今年年初的工作会上,李庆奎提出,要继续加大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力度,保持燃机优势,努力突破发展核电,到2020年清洁发电装机要占到总装机比重的40%。
华电的水电装机容量位居同行前列。当前,中国在推进能源供给革命、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规划中,把发展水电放在首要地位,明确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金沙江上游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怒江的规划论证。华电把水电开发作为“重头戏”,在保护生态和移民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公司重点水电项目的新突破。
在新能源开发建设方面,华电明显提速。2014年全年投产风光电320万千瓦,风电装机达到842万千瓦。今年,华电将继续选好优质资源区域,扎实推进风电、光伏发展。
作为国内燃气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发电企业,华电从自身实际出发,融入到国际油气供应和国内页岩气开发的大格局中,对天然气发电产业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思考和判断,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路径日趋显现。一方面统筹推进LNG产业布局,打造华瑞燃机、通华燃机服务平台,着力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燃机修造技术水平和产品储备水平,有效降低燃机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开拓航改机产品市场,在分布式能源核心装备国产化方面稳扎稳打。
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路径。当前,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工业4.0大幕正在徐徐开启,“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李庆奎看来,华电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安全环保水平、节能降耗水平。
2015年,华电把对科技创新的整体谋划摆在首位,将制定“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在这一规划下,探讨建立新的科研体制机制,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创新平台,构建起“面向集团、服务主业、产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李庆奎强调,要围绕主业需求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华电旗下有多家国内知名的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如华电工程、国电南自、华电重工、科研总院、电科院、郑机院,它们将紧跟主业技术需求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抓研发、推创新、强服务。
华电同样重视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将加快分布式能源、页岩气、航改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升级改造的技术支撑作用,广泛深入推进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和应用,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信息化是华电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今年,华电将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搭建统一、规范、标准、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服务好燃料、物资、资金等“大成本”的集约化管控。
李庆奎希望,到2020年,华电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能够进入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力争在超低排放、智能发电、燃机分布式发电等方面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引领发电行业前沿技术发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带一路”成为热议话题。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已逐步从顶层战略构想步入务实合作阶段,将成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强力引擎。
2015年被视为“一带一路”落地实施的关键年,也为中国企业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供了新机遇。在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李庆奎看来,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内电力增长空间已经有限,要把握当前难得的“走出去”窗口期,立足两个市场、统筹两种资源、熟悉两种规则,积极在国家“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和国际“价值洼地”中寻找和把握机会。
深耕东南亚、中东欧
“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能源合作是这一战略的核心议题之一。 李庆奎表示,华电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耕以印尼为代表的东南亚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中东欧,积极拓展西欧电力市场,高度关注南亚和拉美电力市场,并逐步向其他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和地区延伸。
东南亚被视为“一带一路”战略中最值得期待的投资区域之一。在印尼,华电巴淡电厂的2台机组自2012年11月投产运营至今,为促进印尼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得到了印尼国家电力公司及社会公众的肯定。在柬埔寨西南部,由华电投资建设的柬埔寨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额勒赛下游水电站,自2013年底建成投产以来,为柬埔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清洁能源,缓解了柬埔寨缺乏电力的难题。柬埔寨首相洪森参加了竣工仪式,对中国华电大力支持柬埔寨电力建设表示感谢。
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市位于伏尔加河河畔,由中俄两国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华电捷宁斯卡娅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去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在两国国家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华电和俄罗斯第二地区电力公司签署了阿尔汗格尔斯克热电站并购项目框架协议。
中东欧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欧洲落脚点,也是华电“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开拓区域。2013年11月,中国华电和罗马尼亚奥塔尼亚电力集团签署了罗马尼亚罗维纳里燃煤电厂项目的投资意向协议。此外,中国华电还在塞尔维亚、波兰、斯洛伐克等国家密切跟踪一批项目。
去年11月,华电并购歌美飒集团西班牙在运风电资产项目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拓展西欧市场。
“四轮驱动”联合“出海”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将立足于能源项目、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市场与资源互换等领域。在能源合作的前期,电力及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重点。
在“出海”的产业选择上,中国华电以发电业务为重点,适度参与燃料、电网、售电等上下游业务,有效拓展LNG产业链。在“走出去”的方式上,中国华电坚持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服务和国际贸易“四轮驱动”,各业务主体单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产业联盟“联合出海”。
在国际油气供应和国内页岩气开发的大格局中,中国华电统筹推进LNG产业链的布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燃机发电领域的领先优势。2014年年中,中国华电联合中石化参股首个境外LNG气源项目正式完成交割。与此同时,中国华电还着力提高燃机制造、维修、备品备件集中采购水平,去年与瑞士苏尔寿公司合资成立了合资公司,从事燃机现场服务、维修及核心部件供应业务,打破了国内燃机检修市场由原制造厂家垄断的格局。2014年9月,由中国华电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合作在国内组装生产的首台套航改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下线,标志着中国分布式能源核心装备国产化迈出实质性步伐。
稳扎稳打防范风险
伴随着一轮企业“走出去”热潮,境外投资风险呈上升趋势,社会安全风险、法律法规风险、项目投资风险、技术风险等一系列“旧风险”可能出现新问题。中国华电要想在“出海”的征程上一帆风顺,需要在寻找合适投资机会的同时,加强对投资风险的有效把控,并深入了解投资国国情和相关政策法规,以规避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风险。
为此,中国华电专门设立了针对国际业务的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处,强化对境外风险的管控能力。与此同时,启动了国际业务中期规划编制工作。为增强规划在设计上的全球视野,部分专题委托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结合国内外领先电力企业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进行分析研究。
中国华电坚持“能力可及、风险可控、效益可观”的“走出去”原则,大力选拔和培养市场化经营意识强、具有国际化战略视野、精通企业文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
“未来,我们要紧跟国家能源外交战略,扩大海外业务规模,优化海外业务结构,使国际业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极。”李庆奎期望,到2020年,中国华电海外资产占比力争提高到10%。
(关键字:中国华电 能源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