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业大格局已定 三大因素决定行业未来走势

2015-6-17 9:25:08来源:中国科技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国电投的成立,其核电资产的上市将成定局。通过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核电企业获得了开启新项目的

所需资金。但要满足核电重启后的有序发展,内陆核电何时放行成为首要问题。

2012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部署,十二五时期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但随着十二五进入尾声,呼吁内陆核电尽快重启的声音渐强。

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相关人士介绍,近期,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对中国内陆核电站厂址进行了调研,即安全性上是否符合开工建设的条件,这被认为是内陆核电放行的前奏。考虑到核电审批周期较长,保守估计启动的时间点可能会在十三五中期。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宁和江西彭泽这三大内陆核电项目,或成为第一批启动的内陆核电站。

一直以来,核电厂址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被各大核电公司所看重,甚至不惜重金抢占。尤其是沿海核电厂址,经过多年的开发及眼下这一波沿海核电的开工建设,其稀缺性更是明显,所以内陆核电厂址早已成为各大公司的储备目标。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在运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

值得一提的是,内陆核电能否启动的最大难点不在建设的硬指标,而是取决于公众能否接受这一软条件。

能否保持经济性?

据中电联2014年全国电力工业运行简况显示,全国商运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7489小时,同比降低385小时,降幅为全部电源中最大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核电的这一数值普遍是8000小时左右,这也被认为是核电经济性最为突出的体现。

   高利用小时数是核电经济性的最大倚仗,但当经济进入新常态,电力供需宽松,下降趋势成为可能后,核电发展还能

保持优势吗?尤其是,在新电改配套文件里,核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兼顾调峰需要安排发电,相比风电、光伏发电、

生物质发电按照本地区资源条件全额安排发电的待遇,已远不如从前。

2015年第一季度,红沿河核电发电小时数只有1097小时,比全国火电发电小时数还低9小时,且出现非节假日停机。

如果这成为常态,那么在外部条件都在改变的情况下,核电机组打破过去不参与调峰的惯例将成为可能。核电机组的经济性势必受到影响,后续建设的核电机组在前期工作、建设周期、运维等环节都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目前,国内三大核电巨头,只有国电投的电源组合相对优化,传统能源、新能源和核电兼而有之,而中核与中广核,都面临电量消纳的配套机制的问题。

不可忽视的第二梯队

第二梯队的发力,或将部分程度改变核电格局。

当下,中国核电业由华龙一号AP1000/CAP1400组成两驾技术马车(均为第三代核电技术)。其中,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的开建,更是对中国核电出口产生实质性的推动。据悉,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对华龙一号表示出浓厚兴趣,泰国已启动了对华龙一号的独立评审,今年内有望将华龙一号作为可选技术纳入泰国发展核电的短名单

与此同时,在土耳其国家核电联合美国西屋公司正在进行7个月排他期谈判:计划2017年开工,建设两台AP1000,两台CAP14002023年投产。

公开资料显示,全球目前14个国家正在建设核电机组,40多个国家正在积极谋划发展核电。而一带一路沿线有核电国家19个,计划发展核电的国家25个,规划机组现在有140台左右,总投资规模超过1.2万亿美元。

不可忽视的是,在三巨头+两驾马车的格局下,还存在着由华能和中核建组成的第二梯队,而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则是其依仗的马车。

2006年,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被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并由清华大学、中核建、华能联合出资建设。其中,清华大学负责技术研发、提供设计和技术支持;中核建作为重大专项的工程实施主体,负责示范工程核岛及其辅助系统的设计、采购、建造总承包;华能负责示范工程的投资运营。

201212月底,示范工程开工建设。随着该项目的推进,目前已有新加坡、瑞士、沙特等国家表示,愿意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建设成功之后向中国购买该技术。

这也意味着,中国核电出口将再多一个支点,华能和中核建或可借此跻身于中国核电第一阵营。中国核电业将再度洗牌。

 

(关键字:国电投 核电)

(责任编辑: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