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奇瑞汽车与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在安徽芜湖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于当地建立安川·奇瑞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合资公司,新公司将会借助安川电机百年的技术积累与奇瑞广阔的国内市场,联合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电机及配套系统生产企业。
安川电机
安川电机株式会社早在1915年就于日本成立,是日本第一个做伺服电机的公司,其产品以稳定快速著称,性价比高,是全球销售量最大,使用行业最多的伺服品牌。
1994年,安川电机在上海注资3110万美金成立分公司,随着业务范围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除上海总部外还在广州、北京、成都等地开设了分公司,并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代理店和经销商。在国内,安川伺服多年来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从一般工业用机械到半导体、电子零部件制造设备,都能提供适合于各种用途的最匹配的伺服、控制器产品。
过去100年,技术是安川电机立足的根本,小笠原社长表示,如果安川对于一款产品没有信心做到世界第一的水平,那么他们就会干脆不做。与奇瑞汽车的合作项目是其上任后的第一个重大合作项目,小笠原社长表示将会全力以赴。
奇瑞汽车
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在签约仪式上表示:目前奇瑞汽车对国内市场、国外市场以及新能源这三个最重要的市场都非常重视,2016年奇瑞汽车计划销售目标65万台,在2017年预计将突破100万台,除了奇瑞品牌自身,旗下合资品牌观致、捷豹路虎等也都将继续发力。
虽然去年奇瑞在新能源市场上的表现并不抢眼,但奇瑞相信新能源汽车将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几年内还将是持续爆发增长的态势。奇瑞汽车2015年共销售新能源车型16000台,而今年的目标则定在了35000台,预计增长120%。
产品方面,尹同跃董事长表示奇瑞几年内会有一款紧凑级的纯电动轿车和一台小型纯电动SUV,奇瑞在新能源方面的发展模式会固定在小型车发展BEV、中大型车发展PHEV,而48V混动系统未来将会成为奇瑞汽车的标配,在能耗方面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此前数年内,奇瑞高管团队曾多次拜访全球知名新能源零部件制造商,终于成功牵手日本安川电机。据记者了解,此次合资项目总投资3亿元,其中奇瑞新能源出资占45%,日本安川电机占40%,芜湖市建投方占15%。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用电机、控制器及车用电驱动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预计2017年9月投产,设计最高产能为每年10万台。
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合资项目的产品今后不仅应用于奇瑞新能源事业,还将面向国内整个新能源产业,“该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国内高端电驱动系统的空白,助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资料显示,日本安川电机在伺服电机、变频器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实力位居世界前列,旗下多款电机产品更是牢牢占领着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安川电机社长小笠原浩告诉记者,这一合资项目将成为安川电机在中国市场唯一的车用电驱动系统的开发生产基地。
尽管眼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有转向“红海市场”的趋势,奇瑞和安川电机却胸有成竹。“过去100年,技术一直是安川电机立足的根本。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把产品做到世界第一的水平,那么这次合作就不会出现。”小笠原浩说,此次与奇瑞汽车的合作是他上任后的首个重大合作项目,“安川电机必将全力以赴”。
今年2月,奇瑞新能源汽车6万辆铝制车架项目正式奠基。在奇瑞的设想中,构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体系是首要的任务,而此次牵手安川电机则意味着体系建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据介绍,奇瑞很早就确立了“全系列 四五七”的新能源技术规划,致力于打造涵盖全尺寸全系列乘用车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平台。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立新认为,电机驱动系统就相当于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没有好的‘心脏’,新能源汽车不可能健康发展”。因此,合资公司的成立完善了奇瑞新能源产业化的技术链。具体来说,奇瑞新能源在电机及控制系统方面的技术能力和配套能力有望实现大幅度提升。
据了解,奇瑞计划在2020年实现“产销20万辆新能源产品”。在多家自主品牌乃至合资品牌纷纷发力新能源汽车的环境下,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绝非易事,但奇瑞似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独家秘笈。尹同跃表示:“今后奇瑞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都将采用全新的专属平台,绝不搞‘旧瓶装新酒’!为了适应新能源汽车的特殊需求,不仅底盘和车身都要重新设计,奇瑞还将使用世界上最好的电机、最好的电池。”
据尹同跃透露,第一次拜访安川电机时,他就对其先进的电机留下了深刻印象。“合作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安川在电机制造、能源转换方面的优势和奇瑞在汽车制造方面的优势。当然,奇瑞还需要虚心学习安川电机在科研方面的优点。”
与火得一塌糊涂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相比,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方面的“军备竞赛”似乎更值得点赞。长期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存在着“核心零部件空心化”的隐忧。行业里最常听到的吐槽是:虽然国内新能源汽车看上去十分红火,实际上却面临着“关键技术、关键原材料、关键技术领军人物统统在国外”的尴尬处境。
解决这一严峻问题无疑需要多方的持续努力。一方面,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各级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等宏观调控手段,加强对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的鼓励和引导;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重视提升自己在核心零部件开发、生产方面的能力。试想一下,倘若连电池供应都因受制于人而不时“断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拿什么奢谈“核心竞争力”?
(关键字:奇瑞 安川 新能源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