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集团注重“双高”人才培养提升产品含金量

2016-12-27 14:27:19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从博士后刘宏亮到博士代兵,再到博士杨振……这是本钢集团树立“外抓引进、内抓培养、重在使用、强化激励”的工作方针,培养和造就一支多元化、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缩影。近年来,本钢集团通过“双高”人才培养,为“双高”产品含金量不断提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外抓引进,给“双高”人才“搭台子”,优化生产工艺。本钢集团先后制订下发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文件,明确了引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条件待遇和工作程序。同时,本钢集团建立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对引进的高级人才提供相应的年薪标准,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科研人员提供工作补贴和公寓居住。在实际工作中,本钢集团坚持“按需引才、人岗相适”的原则,积极为这些 “双高”人才“搭台子”,让他们充分展示才能。如在板材产品研究院担任主任研究员的博士后刘宏亮,就是本钢集团引进“双高”人才中的一员。目前,他带领的团队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先后完成了DP780、TR780、DP980、PHS1500、PHS1800等多个先进高强钢产品的研发任务。
  内抓培养,给“双高”人才“结对子”,丰富现场经验。本钢集团深入开展“导师带徒”“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活动,按“专业对口、双向选择”原则“结对子”,建立了监督考核机制和配套奖惩措施,让他们得到培养和锻炼。如博士代兵,在本钢集团人力资源(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板材炼铁厂为他量身订做了个人培养工作计划,结成师徒对子。用他的话说,通过实践学习,不断丰富现场经验,为他今后成长、成才铺平了道路。目前,他重点为板材炼铁厂六号高炉炉缸侵蚀程度建立安全数据模型,以指导今后高炉的安全生产。在此期间,他先后撰写完成6篇论文,发表在国内《钢铁研究学报》等期刊,对生产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重在使用,给“双高”人才“压担子”,提高实操技能。本钢集团加强产、销、研一体化建设,适时组建了产品研究院,集聚高端产品研发人才,实行首席专家、首席工程师制,发挥“首席”在产品研发中的领军作用。同时,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引入韩国浦项和德国西马克等世界一流企业的先进管理和技术,通过消化、吸收、转化,提升产品结构档次,提高了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如板材热连轧厂“郭鹏技能大师工作站”以其不忘初心的“工匠精神”,对实际操作技能精益求精,解决生产难题,先后攻克了轧辊花型、辊型配置等技术难点,形成了完善的高密花纹板生产工艺,使本钢集团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能够生产此种高密度花纹板的企业。
  强化激励,给“双高”人才“架梯子”,调动工作激情。本钢集团实施了有突出贡献技术人才奖励津贴政策,对业绩突出、效益显著,被行业领域公认为技术权威、技术尖子、技术骨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发放奖励津贴。每年用于奖励津贴的资金高达2000余万元,获奖励人数1500多人。同时,本钢集团在专家选拔推荐方面,积极利用“双千人才”计划、省优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选拔工作平台,培养和推荐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专家。如板材产品研究院汽车板表面技术研究所首席工程师周宏伟就是激励机制的受益者之一,用他的话说,今后,要充分借助高校资源优势,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道做好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为提升“双高”产品含金量做贡献。
 

(关键字:本钢 产品)

(责任编辑: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