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紧盯“三大失衡”

2017-5-9 16:01:21来源:瞭望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有力回击了对中国经济的种种质疑。同时,下更大气力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使中国经济实现爬坡过坎、持续前行。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剖开来看,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紧紧盯住这“三大失衡”问题的解决。
  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彻底告别了饥饿和短缺经济,迎来了商品的丰富多彩。但实事求是来看,相当多的供给满足的是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随着进入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新消费时代,以往那种模仿型排浪式的“你有我有全都有”消费逐步退场,既有的供给结构越来越不适应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
  从更深层看,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对消费不断提出新要求。然而,供给体系未能及时调整跟进,一方面供销不对路,另一方面是“需求外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供给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提高供给的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
  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结构性供需矛盾当作总需求不足,以增发货币来扩大需求。但因为缺乏足够的回报,增加的货币资金很多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形成游资寻求一夜暴富。现在看,这种办法久之是有害的。另一种是不把结构性供需矛盾看作是总需求不足,而是要看到真正需求的存在,关键是充分认识到有效需求得不到有效的供给。破解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就是要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实现了约20年的“黄金增长”。但衍生出的问题是,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过程中,大量资金涌入本来属于实体经济的房地产市场,用加杠杆的办法进行房地产投机,进一步推高了实体经济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盯“三大失衡”,关键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短期与长期、减法与加法、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主攻方向应当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必然是深化改革,最终目的肯定是满足需求。从我国在世界经济的坐标系中看,这是一个艰巨但又必须回答好的世纪性大课题。
 

(关键字:供给侧 三大失衡)

(责任编辑: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