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股份董事长戴志浩:宝武重组后争做国际领先钢企

2017-10-26 14:22:41来源:中国经营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十九大指明了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五个新方向,其中一个就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服务实体经济,“三去一降一补”持续进行。

宝钢股份作为一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的央企,是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积极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钢铁行业的重组是近年来热议的话题,但一直是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整合,逐步形成以省为界,以大并小的局面。“这就面临相互竞争的问题,没有合理的战略布局空间,大家挤在一堆,必然会淘汰部分企业,但宝钢却是在全国布点,有合理的战略发展空间。”宝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志浩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戴志浩说到的战略发展布局,是这几年宝钢股份一直在着力推进落实的工作,即宝钢股份吸收合并武钢股份,深挖协同效应。宝武合并是央企改革的重要案例,也是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案例,宝钢和武钢的合并是国家导向和企业自主结合的结果,在近一步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的同时,宝钢股份志在打造成一家能代表国家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性钢铁企业。

在合并之后的融合阶段,宝钢股份一方面迅速统一标准,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多制造基地集中管理的模式,集中采购、营销、研发和投资决策等,而各制造基地则负责生产制造,降低制造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宝钢在公司范围内成立了炼铁、炼钢、热轧、冷轧四大工序的技术管理推进委员会,搭建专业的共同交流平台,让大家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多制造基地的管理模式

自宝钢股份宣布吸收合并武钢股份,已经过去大半年。回顾宝武重组之路,市场上也有另一种声音,原宝钢和武钢各自本是在未来钢铁行业重组中的主体企业,应该各自为主体,牵头整合些其他钢铁企业。但如今宝钢与武钢两大巨头重组了,戴志浩回忆道,“第一次听到宝武要合并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意料之外,仔细一想又觉得是情理之中”。

钢铁企业未来将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如今的钢铁企业已经不再将千万级产能视为目标,都在考虑谁将第一个成为亿级的钢铁企业。重组后的中国宝武集团产能在6000万到7000万吨之间,世界排名第二,重组后的宝钢股份产能4600万吨,位居全球上市钢企第三。戴志浩认为,除了提升规模优势之外,宝钢股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不仅在国内要做龙头企业,也要在国际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所以宝武重组又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戴志浩认为,宝武联合后的一个优势在于,宝钢股份在上海、南京、湛江、武汉有布点,有合理的战略空间,产量和消费半径、服务半径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除此之外,戴志浩认为两者合并(宝钢和武钢)还有其他天然优势,比如两家产品、文化、发展战略和优势特长相似,在此基础上再有合理的战略布局,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宝武的成功整合融合化合指日可待。

宝武重组之后,如何尽快产生协同效应、提升竞争力,是宝钢需要思考的问题。

戴志浩介绍道,“过去的一些重组基本都是战略管控型,也就是重组后向子公司委派干部,提供资金支持,再输出一些产品、设备,管理一下收入分配。但这次宝武重组之后,我们有四大制造基地:上海、武汉、南京和湛江,名义上保留子公司,但作为制造基地进行管理,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子公司。各基地只负责生产制造,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总部集中采购、营销、研发、财务和投资等,现在看效果明显,效益提高了,我们相信越往后走潜力越大。”

(关键字:宝钢 宝武重组)

(责任编辑: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