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调结构阵痛期或将长期存在

导读: 7月23日,上海统计局发布经济半年报,当地GDP增长7.2%,低于全国均数0.6个百分点,位居各省份增速末位。
关键字: 上海 调结构

7月23日,上海统计局发布经济半年报,当地GDP增长7.2%,低于全国均数0.6个百分点,位居各省份增速末位。

遥想2008年上海半年报,GDP同比增10.3%,比全国低0.1%,终结连续16年高于全国的水准时,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蔡旭初认为,低于全国均数是“短期的、暂时的”现象。

现实却证明那是一个巨大的转折。

走到转折点的不仅仅是上海,北京和上海以一样的增速垫底、浙江和广东均以7.4%的增速位于倒数第二。

这些城市开始进入默默承受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这或必定是一个缓慢的进程,不过艰难的转型成绩亦开始显现,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近60%。

“增速垫底并不难看,例如美国的增速还是百分之二三,那更低。”上海财经大学胡怡建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发达地区的增速放缓是城市转型攻坚的必然反映。”

上海的“加减法”

相对于一季度上海与北京均以7%的增速全国垫底,上海前六个月的数据其实已经回暖了到7.2%,但与年初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的全年8%增幅,仍有一段距离。

不过,这个城市似乎并不着急于如何快速提高GDP增速,相反,部分减法的做法正在悄然进行。

在“十二五”开局后,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将上海摆脱过去发展模式的指导意见归纳为“四个减少”,即减少经济对重化工业、投资拉动、房地产和和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

这取得了一些效果,上半年报数据显示,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5.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36.58亿元,下降16.4%。

这相对后起的天津显得保守,但这也符合上海结构调整的愿景,似乎不能再只靠投资带动增长。

与此同时,由于调结构步伐的加快,上海的工业生产数据持续放缓,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上,实现产值1957.72亿元,下降0.1%。

而房地产行业,上海上半年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1.6%,此外,上半年包括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等一系列数据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正当这些减法得到体现时,加法的效果也日趋明显。

在此前的中共上海十次党代会上,俞正声提到了一系列加法要求:未来五年上海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是转方式和调结构取得重大突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5%。

如今,上海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记者从上海市工商部门获悉:2011年全年上海新设的13.44万户企业中,第三产业共11.85万户,占总量的88.2%,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

官方数据表明,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65亿元,同比增长10.3%,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60.4%,同比提高了2.6个百分点,首次占经济比重超过六成。

“服务业突破了六成,是一个进步”,胡怡建表示,但另一方面,“现在上海把很多制造业中的服务业环节剥离出来,这对统计也形成了一些假象,上海在服务业上依旧任重道远。”

财政不堪重负

转型的阵痛,对于上海而言,莫过于财政收入的变化。

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158.49亿元,比上年增长6.8%,增幅同比回落22.4个百分点。

由于营改增,上海的营业税为503.68亿元,下降12.6%;此外,个人所得税178.77亿元,下降2.6%;契税68.16亿元,下降40.6%

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上半年上海财政的增幅比GDP少了0.4个百分点,而2011年则为同期GDP增速的2.5倍。

财政收入下降过程中,自然有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原因,官方数据表明,2009年上海财政收入,增量部分50%左右,存量部分25%左右均来自于房地产行业贡献。

而在土地出让金上,上海终于也告别了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态势,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市场研究部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上海土地成交金额119.1亿元,同比下滑62.3%。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财政收入下降的同时,各项财政领域的支出上,却也有刚性的需求。

数据显示,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945.42亿元,增长15.7%。其中,上半年在教育支出上增长30.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26.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9.3%。

显然,如何维持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又能确保转型与民生保障同步进行,这时时刻刻考验着上海方方面面。
 

(责任编辑:0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