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大陆版图越发清晰起来,他们逐步从深圳、杭州、上海、昆山、烟台、北京等发达城市走向中西部地区,然后再慢慢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中去。
这是富士康在中低端市场的机遇,也是三四线城市的机会。
富士康最新拓展的一站是贵阳。
今年7月份,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贵州省政府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在电子信息(行情 专区)、商贸流通等领域展开项目合作。
此后的公开信息透露,富士康集团将在贵阳高新区设立“先期科技示范工厂”,预计今年11月份可以实现生产。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在贵州投资是长期的,预计实现5万人的就业目标,充分利用贵州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让民众实现就近就业。”
这段话中的关键字是,5万人的就业。记者得到的最新数据是,目前,富士康在大陆已拥有100多万名工人。
尽管备受争议,不过所到之处,仍然被奉为“财神”,为了降低成本,减少群体性事件,从2010年开始,富士康在大陆就逐步拉长战线,不断扩张版图。
像富士康2012年8月份开始走进山西晋城,在他们去的前一年,2011年晋城市生产总值不过895.0亿元,而在2012年,晋城市生产总值就冲破1000亿元的大关。
晋城当地的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示:“晋城以前就是个小庙。富士康一来,以前的配套设施都得跟上它的水平,一下子把我们也给提高了。”
对三四线城市来说,富士康意味着一种机会——就业、带动配套经济发展,无论如何,都是利大于弊的机会,所以,富士康在三四线城市充满了生机。
比如,2010年10月18日,由成都富士康生产的第一批iPad搭乘货机从成都起飞经香港地区发往美国 。在这一年的7月份,富士康才刚刚决定在成都投资iPad项目,仅仅3个月时间,就已经出货了。
闯东北、走山西、去成都、下贵阳,这些都被认为是当地的地价以及生产成本吸引着富士康不断扩点。
“目前在全国进入了30多个城市,有110万左右的员工。”富士康一名内部人士透露。
富士康对当地政府带来的“先发优势”十分明显。
一组郑州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河南省进出口额为387.3亿美元,增幅为14.4%。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14.4%的增速中,有高达13个百分点是靠富士康拉动的。
有意思的是,从引进富士康之后,河南省的年进出口体量也开始上升,从2009年的134.38亿美元,跃至2012年的517.5亿美元,在全国排到了第13名。
这些数字上的变化,就是富士康给当地政府带来的最明显不过的机会。
再以山西晋城为例,如果当地为富士康量身定做的金匠园区全部投产,富士康就可以为晋城增加600亿元的GDP.
这个数字,除了巨无霸式的富士康可以带来,其他企业简直难以企及,也难怪各地政府都争先邀请富士康落地,富士康带来的大饼效应显而易见。
一些当地政府为了请到富士康,不惜由副省长带队去深圳考察,多次盛情邀请才找到郭台铭,像落户成都的富士康,预计带动的就业就有十万人。
对许多城市来说,引进富士康,带来的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这些新兴市场中土地价格、用工成本的低廉,也是吸引富士康的重要原因。
郭台铭最近表示,富士康要增加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但其目前正在调整人力数字的结构,要从劳力的工作转成智力的工作,带动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 .
(关键字:富士康 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