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抓住自贸试验区建设重要机遇,积极探索航运服务业进一步开放、航运发展制度创新,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今年,上海将进一步完善航运服务体系功能,探索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和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推动浦东机场货邮中转业务规模化发展;推进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探索建立租赁物权登记平台,提升产业服务“软环境”,并推进建设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等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功能性平台和机构,逐步提升资源配置能力。
此外,上海还将进一步优化调整航运集疏运结构,发展长三角内河水运;加快实施浦东机场第四、第五跑道建设、两场设施改造及虹桥东片区综合改造,提高航空综合保障服务能力。
物流服务能力提升——
机场旅客吞吐量超8000万人次
在水运方面,随着洋山深水港主航道正式实施双向通航、洋山保税港区完成扩区建设和封关预验收等新举措的实施,上海的海港集疏运系统日趋完善。2013年,上海港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7.68亿吨,同比增长4.3%;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360万标准箱,增长3.3%。
在航空方面,2013年,上航获批与东航共享在浦东T1的通程联运项目,浦东机场成为国内“通程航班”航点最多、运输量最大的枢纽,国际航线客运量同比增速达10.2%,旅客中转率达9.5%,同比增长21%;DHL北亚枢纽获准启动国际快件集拼中转业务,填补了我国在此业务领域的空白。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00万人次,预计同比增长5.2%;货邮吞吐量预计33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有望连续第六年保持全球机场第三。
航运服务功能完善——
各类航运机构加快布局
随着自贸区建设的启动,各类航运机构加快布局上海的步伐。2013年,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上海中心、波罗的海航交所上海办事处相继落户上海浦东;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海损理算中心、亚洲船级社协会中韩联合秘书处也明确即将落户上海;2013年,上海航交所二手船舶成交量为198艘,交易总额13.2亿元。
上海着力打造航运服务“软实力”,让各类功能性机构充分发挥作用。其中,中国航运数据库二期开发已经完成,录入数据100万余条;航运运价指数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上海航运交易所正式发布进口干散货、油轮运价指数,开始形成强有力的话语权。此外,上海的航运金融服务功能也在完善之中,阳光、永安财险公司分别在沪设立航运保险运营中心,至此国内已有5家知名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专业航运保险机构。
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航运中心建设迎来新契机
目前,交通运输部同意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内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并允许自贸区内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将有利于航运及相关服务业在上海的集聚;启运港退税试点扩围也纳入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目前正在加快研究扩围方案,争取利用好黄金水道资源,更为有效地提高上海港辐射服务能力;在口岸部门的支持下,上海浦东机场国际中转最短货物衔接时间缩短至6小时以内,DHL北亚枢纽快件国际拼箱中转业务正式启动试点……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后续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战略构想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此后,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潮,上海提出了在距离上海最近的浙江舟山海域洋山岛建设深水港区的战略构想。
1996年1月,国务院正式对外宣布,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2001年国务院批准上海未来20年发展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自此上海高扬起建设“四个中心”的大旗。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出台,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上海实现新的跨越发展铺就了道路。
(关键字:上海 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