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地下,掘土前行——这些“大家伙”,人们喜欢叫他“钻地龙”。对于其“上天遁地”非凡之能,人们从来不乏诗意的想象。
除去小说,现实中,这些场景多见于地铁、隧道施工现场,人们多是从电视上匆匆一瞥。
正月十七,年味未淡,春意正浓。记者走进了位于长沙经开区的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国内大中城市地铁建设现场的那些“钻地龙”——盾构设备,多半从这里驶出。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10天前,正月初七,新年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便来到铁建重工,给员工打气。
铁建重工宣传品牌部部长麻成标介绍说,家毫书记的殷切寄语,传递出省委省政府重视园区经济、重视实体经济的决心,提振了制造业的信心,“这是一剂强心剂”。
闻春意,踏征程。
大盾构机生产车间,机器在轰鸣,行车在滑行,身着红色工装服的产业工人来来往往。热气腾腾的场景,一如今日的天气,虽是初春,却如初夏,气温高达19摄氏度。一台有4层楼高的圆柱形大机器矗立在车间,这是正在组装的目前国产首台铁路双线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长200米,直径达13米。组装好后,将被运往北京,服务于京沈高铁望京段的建设。
“这真是个庞然大物呀!”
面对记者的惊讶,宋立新骄傲地说,这不算啥,我们正在研制直径达18米的超大型掘进机,它将是世界第一,是工程机械史上的壮举。
正在检测设备的宋立新是这个车间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为了交付设备,从去年9月到现在,除去短暂的春节假期,几乎每天加班到晚上9时。“累是累点,但想到纷至沓来的订单,算是甜蜜的痛苦吧!”
在特种装备机械车间,来自河南省的陈鹏飞今年30岁,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在铁建重工已经呆了7年。他说,由于现在机械组装智能化程度高,目前在一线的产业工人多是90后的大学生,自己算是“老口子”了。骄傲的声音中,一口长沙腔。
陈鹏飞指着一台伸展着长长手臂的吊车说,这是全新研制全电脑三臂凿岩车,在实行隧道钻孔时,一台车可替换过去20多个人力,2分钟就可钻进5米,那三个手臂布满了300多个传感器,能迅速收集传递相关信息。陈鹏飞风趣地说,过去有“愚公移山”,现在用了这样的设备,就是“智公移山”。
铁建重工首席专家、总机械师郑大桥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施工企业用的隧道掘进机全部是进口的,价格昂贵,售后服务也经常无法保障。铁建重工成立之初,原本想走合资之路,但发现国外公司根本不想在核心技术领域与中国企业合作时,便果断决定进行自主研发,并确立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持续创新”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郑大桥自豪地告诉记者,铁建重工的所有产品开发都是自主研制,百分百国产。
铁建重工有自豪的资本。从一个“门外汉”,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盾构产品,近3年占据国内国产盾构“半壁江山”;从零起步,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道岔,在地下装备领域市场,特种工程机械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甚至世界空白……铁建重工的高速成长,彰显了“中国智造”的强大力量。
俏也要争春。郑大桥说,铁建重工要抓住地铁、高铁、水利、综合管廊和磁浮轨道交通建设的“黄金季节”,继续加强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智能化水平。占地1000亩、总投资50个亿的长沙第二产业园区,4月就将投产,生产线全部实现智能化。
这或许是早春暖阳下最令人动容的一幕。
(关键字:铁建重工 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