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周小川的继任者?谜底终于揭晓。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19日决定,易纲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当天上午,刚当选人民银行行长的易纲在人民大会堂前往宣誓的路上,被中外记者们“围追”。面对记者此起彼伏的提问声,易纲终于停下脚步说,“我就回答三个问题”。
“我的心情是平静和庄重的,使命是非常神圣和光荣的,我一定按照一会儿宣誓的誓词来做好工作。”易纲对记者表达了自己当选后的心情。
第二个问题,第一财经记者问道:“当选之后,最紧要的任务是什么?”易纲回应,主要任务是,我们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推动金融改革和开放,保持整个金融业的稳定。
他还表示,今年金融改革开放还会有一些新举措,并让记者们密切关注博鳌亚洲论坛等重要议程。
60岁的易纲,1997年加入央行,2007年升任央行副行长,2016年兼任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与周小川一样,他也是一位技术派学者型官员,同时兼具国际视野,并且是坚定的改革派。
易纲在央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在外管局局长任上,推进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2009年他接任外管局局长时,中国外汇储备达到两万亿美元,随后数年继续大幅增长,直至2014年上半年,外储达到历史峰值,逼近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官方外汇储备。
青年时代留美学习、任教,易纲身上至今保留着学者风范。观点碰撞时总是免不了唇枪舌剑,而他始终温和表达、从容应对,引用数据、联系实操,往往一语中的,让对方心服口服。熟悉易纲的记者都知道,他有每次只“回答三个问题”的习惯,无论记者如何追问,他总是从容应答,精准扼要,他有他的原则。
去年全国两会上,第一财经记者追采到当时还是政协经济组委员的易纲。2017年3月4日7时许,易纲独自一人前往酒店,正通过安检时被记者迎面碰到。尽管采访来得有些突然,一连接到三个关于宏观货币政策的问题,易纲并没有回避,而是准确、精炼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对于中国是否会跟随美联储的脚步加息,易纲说,这还得考虑国内需求为主,具体要看经济、物价等方面,“我觉得还得再看一看。”至于降准,他说,应当综合研究,尽管当下我国外汇占款持续减少,但流动性还是正常、稳定的。
解释“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时,易纲的回答简短有力:“观察,央行肯定要做到不松不紧。”
记者还要继续追问,他释放了一贯的原则,“今天就到这里吧。”
在3月9日举行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有境外媒体质疑,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加大对资本外流的管制,导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所放缓。对此,易纲做了通俗、精彩的回应。
他说,资本可兑换在稳步推进,在资本项目下有两个最重要的项目,一方面是直接投资,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FDI(外商直接投资),一个方向是ODI(对外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我觉得真实贸易投资背景下都是很方便的。另外一个大的项,比如说组合投资,就是金融市场的开放,我们国内股市、债市的开放和中国的居民将来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产,配置它的组合投资。不管是直接投资,还是组合投资,在这两个方面都会进一步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这里有一些‘放管服’的改革,有一些便利化的改革,还有一些数据透明度,还有一些比如说反洗钱、反恐融资的要求,这些都会稳步推进。”
易纲同时强调:“我们国内市场现在也在变大,不管是股市还是债市还是其他的市场,将来也都要做双向的开放。”
“在做开放的同时,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控好风险,使我们的监管水平和开放的程度相适应,这样就能够在开放中防范好风险,使得中国的居民和全世界的投资者在中国市场上更加便利,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易纲在记者会上表示。
接下来,易纲将以崭新的身份,开始他在央行第21年的工作,肩上的担子可谓厚重。
今年1月29日,他在《中国金融》撰文指出2018年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时称,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但也要看到,经济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债务和杠杆水平还处在高位,金融监管构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字:央行 易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