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式进入冲刺阶段。
1月22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为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方向指引和实现路径。
此时,距2009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已近10年。在这10年的发展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行动计划》显示,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在沪金融机构总数1605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30%;2018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5781.6亿元,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8.4%,居全国城市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增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在22日的发布会上也屡被提及。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郑杨称,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目前上海已形成配套推进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方案,正在抓紧排摸筛选优质企业,做好试点企业的储备。
郑杨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工作,特别是在对科创企业培育方面。“我们争取于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在长三角率先实现一体化。”
聚焦六大任务,机遇和挑战并存
《行动计划》指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创新高效、透明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围绕这一目标,《行动计划》从六个方面阐述了2018~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是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二是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三是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增强金融创新活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四是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五是扩大金融开放合作,提升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六是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郑杨称,为更好完成《行动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措施,上海从扩大开放、深化创新、集聚资源、市场建设、防控风险“五个维度”持续发力。
一是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提高金融中心国际影响力。集聚和发展一批具有重要市场影响力的资产管理机构,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沪发行人民币债券,建设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
二是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继续当好先行先试排头兵。全力配合支持证监会、上交所推动科创板及注册制试点落地,深化长江三角洲金融合作,为全国金融业改革创新积累经验。
三是着力集聚优势资源,健全体系提升行业竞争力。建设金融科技中心,构建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链,吸引金融科技公司来沪发展。探索设立“一带一路”再保险承保共同体及营运平台,建设国际保险中心。
四是着力增强市场功能,配置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支付清算中心。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集聚优势,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创新,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五是着力防控金融风险,维护安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争取金融产品、技术应用、机制创新以及重要的金融改革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加快与国际接轨,建设金融法治高地、金融制度创新高地和金融人才高地,形成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
在当前国际背景下,上海金融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和任务。上海市副市长吴清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金融服务提出新需求。金融开放不断扩大,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建设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都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
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表示,对标全球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还存在一些短板。他举例称,虽然市场功能齐全、交易量大,但产品不够丰富,且在整体上缺乏全球性的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作为全球投资、融资中心的作用发挥不够,国际影响力不足;吸引金融人才集聚的金融发展软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
徐忠进一步表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关键是如何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上海在营商环境、税负水平、劳动力市场的灵活程度等方面还有可提高的空间。
据悉,“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正是从营商环境、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城市声誉等5个方面对全球重要金融中心进行评分和排名。在2018年9月的最新排名中,上海升至全球第5位。
联动三项新的重大任务
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何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上述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更好地联动、产生协同效应,为业内关注。
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郑杨称,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近期会对一些规则征求意见。“目前,上海已形成配套推进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方案,正在抓紧排摸筛选优质企业,做好试点企业的储备。”
他还表示,下一步金融局将着力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良好的配套环境,全力配合做好方案制定、规则完善、配套制度建立、技术系统开发等工作,积极做好宣传推广、政策解读等;二是培育筛选后备企业,组织联合调研组,聚焦关键产业领域,加强对重点企业的集中走访,提高上市的效率;三是强化地方服务保障,对标科创板企业的标准和特点,做好上市企业上市前后的服务保障。
上海证监局局长严伯进透露,证监会已把这项工作的落实落地列为当前首要任务之一,正在集全系统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力推进。
“上海证监局在积极配合工作的开展。如发挥连接作用,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一线监管的经验,建言献策;主动配合证监会开展专题的调研,广泛地征集上海地区的证券公司、科创企业、中介机构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向证监会进行反馈;联合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全面排摸上海地区客商企业的情况等。”严伯进称。
他进一步表示,对于一些新经济企业,目前正进行实地走访,通过现场调研,了解“苗子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融资需求,并发挥专业优势,指导企业对接科创板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而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金鹏辉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人民银行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20项措施,相关调研有40多项,其中有20项近期可以逐步推开。主要包括加强统计信息和经验的共享,共同加强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共同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还包括建立一些合作机制。
金融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郑杨称,金融合作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目前对金融风险的监测以及联手打击非法集资行为,有了很好的协调合作机制,在长三角地区能够率先做好联防联控。
郑杨表示,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工作,特别是在对科创企业培育方面。比如,通过设立科创母基金等方式,给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融资便利化服务。他称,“争取于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在长三角率先实现一体化”。
“在‘一行两会’的指导下,未来会在更多的领域推出更多的政策。”郑杨补充道。
此外,关于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金鹏辉表示,改革着重围绕新片区的发展。新片区主要特点是“新”,具有特殊的经济功能性,是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在这一方面,央行过去创设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服务自贸区做了很多探索。“目前也正在积极研究一些方案,相信会有一些新突破。”他称。
(关键字: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