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10年国内不锈钢表观消费和生产增长幅度的辨析与整理
在展望2011年国内不锈钢需求时,首先需要对2010年国内不锈钢需求增长幅度进行一下认真的辨析。
为什么要对2010年国内不锈钢需求增长幅度进行辨析呢?
因为目前已经看到的信息,国内一些机构对2010年国内不锈钢需求数据很不一致,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增长幅度也差异很大。
国内最早在1月27日就有机构公布:2010年,不锈钢表观消费量940万吨,同比增加118万吨,增长14.36%。
2月底,又有一家机构公布:2010年中国不锈钢表观消费量1385.45万吨,比上年1200万吨高出185.45万吨,增幅为15.45%。
另外一家机构年度报告中的初步数据是:2010年国内不锈钢表观消费量约922万吨,同比增长2.5%。
还有一些历来与已经先后公布数据的同类机构差异很大的机构目前尚未公布任何数据。
面对差异如此夸张的数据,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认真的辨析。
按照国际公认的表观需求统计方法,一国某一产品的表观消费=该国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量+同类产品进口量-同类产品出口量。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计算公式,一般人都会做,但为什么国内一些机构公布的数据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根据目前得到的信息,国内不同机构对上述公式中所涉及的三个数据——国内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存在相当的差异,由此而形成的表观消费数据自然也存在相当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的与上年同期比较的增长幅度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机构同时公布的国内产量和进出口数据进行认真的辨析。
首先,我们对各机构公布的国内不锈钢产量数据进行辨析。
各相关机构关于2010年国内不锈钢粗钢产量的数据分别是:
A机构:1125.6万吨,同比增加245.1万吨,增长27.84%。
B机构:1424.22万吨,同比增加286.22万吨,增长25.15%。
C机构:1238.69万吨,同比增加243.57万吨,增长24.48%。
仔细研究各机构统计数据的具体明细,可以两点主要发现。一是造成各机构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统计范围不同。如,A机构包括26家企业,3个地区;B机构包括51家企业,一个其它;C机构包括28家企业。二是造成各机构统计增长幅度很大的主要原因是2010年度比2009年度的统计范围有明显扩大。如,A机构明确表示,精确统计数据增加了85万吨产量,如果剔除这一因素,进行同口径比较,就会发现2010年比2009年的增长幅度约为17%,一下子就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其它机构也都一定程度存在这样的问题。再进一步研究,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各相关机构2010年国内不锈钢产量数据进行综合辨析整理后,得出的国内不锈钢粗钢增长率分别为:简单比较增长率19.87%,同口径比较增长率17.08%。
其次,我们再对各机构公布的进出口数据进行辨析。
各相关机构关于2010年国内不锈钢进出口的数据分别是:
A机构:进口不锈钢106.74万吨,同比减少23.03万吨,降低17.75%;出口不锈钢153.78万吨,同比增加78.58万吨,增长104.50%。净出口47.04万吨。
B机构:不锈钢进口总量为106.41万吨,同比减少22.59万吨,降幅为17.51%;不锈钢出口总量为145.18万吨,同比增加78.18万吨,增幅为116.69%。净出口38.77万吨。
C机构:进口107万吨,出口150万吨,净出口43万吨。
各机构关于进出口的统计数据全部来自国家海关统计数据,应当是一致的,但实际并不一致,仔细辨析各机构统计的进出口数据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各机构均将部分应当属于不锈钢制品的不锈钢无缝管和焊管计入其中,且由于各自理解不同,列入的细目又不一致所致。
按照国际海关组织的统一规则的第七十二章,即海关税号前两位为“72”的部分,属于“钢铁”;而无论是无缝管还是焊管均属于税则号第七十三章,即海关税号前两位为“73”的部分,属于“钢铁制品”,钢铁制品是以钢铁为原料进一步加工制作形成的产品,应当不属于钢铁产品。
如果按照国际惯例,仅统计海关税则号第七十二章,即海关税号前两位为“72”的部分,2010年的数据应为:进口不锈钢102.26万吨,同比减少22.34万吨,下降17.93%;出口不锈钢123.00万吨,同比增加69.39万吨,增长129.41%。净出口20.74万吨。
在对各机构的国内产量和进出口数量分别进行辨析整理后,有必要对国内表观消费数量以及增长幅度进行相应的辨析整理。如A机构公布的,表观消费增长数量是118万吨,增长率为14.36%,如果将其不同口径的85万吨粗钢所生产的不锈钢材进行剔除,表观消费增长数量即为45万吨,这样,其同口径表观消费增长率即为5.53% 。
在综合对各机构2010年的国内不锈钢产量、进出口数量进行辨析并整理后,得出的国内表观消费数据为:简单比较增长幅度为10.15%,同口径比较增长幅度为7.55%。
考虑到我国是一个不锈钢制品出口大国。许多时候,不锈钢的表观消费在国内,但其制品的消费在国外,由于这部分制品的消费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可能出现与国内需求不同的趋势,从而对国内不锈钢的表观消费造成重大影响。如2008年,这部分消费下降十分严重,拖累了国内不锈钢整个表观消费的下跌;事实上,国内终端表观消费还是上升的。
2010年,国内终端表观消费的数据整理结果是:简单比较增长8.21%,同口径比较增长5.41%。
综合上述全面辨析整理后的数据,2010年,国内不锈钢产量增长率和表观消费量增长率详见下图。
二、2011年我国不锈钢表观消费展望
2011年,是2010年的继续,也是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展望2011年国内不锈钢需求增长幅度,既要考虑2010年增长幅度,也要考虑2011年的新特点。
2010年与2009年相比,国内同口径表观消费增长幅度分别为5.41%(不含不锈钢制品出口增量消费)和7.55%(含不锈钢制品出口增量消费)。
认真研究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一个字——转,即发展模式的转型。具体表现在增长速度方面就是适当放慢增长速度。
这样,2011年的国内不锈钢表观消费增长幅度就完全有可能低于2010年,在这种情况下,展望2011年国内不锈钢表观消费增长幅度为5%~7%是比较适宜的。
三、2011年国内不锈钢生产展望
展望2011年国内不锈钢生产,需要从需求增长可能与供给增长可能两个方面考虑。
由于我国不锈钢产能目前尚处于逐步释放阶段,因此可以确信,不可能发生供不应求的问题。所以,供给增长完全是可以保障的。
这样,考虑的重点就是需求增长可能。前面我们论述了2011年国内不锈钢需求增长幅度预计为5%~7%,这样拉动国内不锈钢生产增长为5%~7%也是比较适宜的。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考虑。2010年,我们不锈钢生产增量中,有四成多是传统的国内终端需求增量消费的,一成多是顶替进口消费的,一成多是国际终端需求的国内需求增量(即不锈钢制品出口增量)消费的,三成多是出口增量消费的。如下图。
四成多的传统国内需求消费,也就是前面所说的5.41%的国内终端表观消费,这部分消费在2011年继续保持5%左右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一成多的顶替进口消费,相当于2010年国内不锈钢产量近2个百分点。这部分消费既与国内消费增长幅度相关,也与进口来源国家和地区的推销力度相关,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一成多的国际终端需求的国内需求增量(即不锈钢制品出口增量)消费的,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国内表观消费与国内终端表观消费之差(2.6~2.8个百分点),这部分需求有赖于国际市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由于发达国家需要从我国进口的那部分不锈钢制品的生产能力并不很发达,因此只要国际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这部分增量拉动的消费还是可能增长的。但也与国家出口税收政策相关,如果国家重新采取2007~2008年间的限制出口政策,就会影响到这部分出口,甚至会造成出口萎缩。以不锈钢细焊管为例,2007年7月1日,取消13%的出口退税,2008年1月1日又进一步征收15%的出口关税,对出口造成极大的萎缩。出现金融危机之后的2008年12月1日取消了15%的出口关税,2009年6月1日出口退税又提高到9%,一定程度上使得出口数量有所恢复。如下图。
上述四次国家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把出口政策分为出口退税13%、出口退税为0、出口关税15%、出口退税为0、出口退税9%五种情况,分别对比这五种不同政策下的出口数量,可以得出十分明确的结论。如下图。
三成多的出口增量消费拉动了2010年国内不锈钢粗钢消费约6个百分点的增长。这部分需求与不锈钢制品出口相比更是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因为欧美两大不锈钢主要消费国家和地区,具有相当强的生产能力,且一直对中国进口增长耿耿于怀,不断企图通过滥用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因此这部分增长将更难。
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国内不锈钢生产的四个因素之中,一个可以确定的因素,可以拉动5%左右的增长,三个不确定因素过去一年拉动了国内不锈钢生产10多个百分点增长,可能会大打折扣。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分悲观,特别是日本最近发生的特大地震,完全可以影响其不锈钢生产和出口能力,从而减轻对我国不锈钢的进口压力,同时减轻对我国向其它国际市场出口的压力。
总而言之,展望2011年,国内不锈钢生产按照5%~10%的增长幅度来预测可能是比较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