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厂的出厂价格下跌了!”近日,在钢材流通市场里,钢厂“降价救市”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的钢厂的出厂价格大幅下调,引起钢贸商的关注。不过,一些经营者认为钢厂“降价救”不如“减产稳市”,产量降下来,供需平衡了,钢市自然稳定了。
这些天,记者在钢材市场采访中,一些在第一线的钢材销售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钢厂的出厂价格早就该降了!”有的经营者说当初就不该大幅上涨,需求不旺,钢价能大涨吗?
3月10日,华东地区有家大型钢企出台3月中旬的出厂价格政策:在3月上旬的基础上,螺纹钢、高线出厂价格下调300元/吨,盘螺出厂价格下调400元/吨,圆钢出厂价格下调200元/吨。并对完成3月1期计划补差300元,完成2月份和3月份计划后,再对2月份全月补差100元/吨。3月11日,河北地区的一家大型钢企出台3月中旬建筑钢材价格政策,在3月上旬价格基础上:二级螺纹钢、线材价格下调150元/吨;三级螺纹钢价格下调200元/吨,盘螺价格下调200元/吨。
对此,国内知名的西本新干线交易平台有关人士指出:这些钢厂从“孤独推涨”到“提前下跌”,或许意在稳定近乎崩溃的市场。然而,市场不相信垄断,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推涨时无人跟涨,补跌时各自为战,华东钢厂的降价潮或将来临(另一家江苏地区的钢厂也在稍晚时候公布了降价和追补政策)。
确实,前一时期,钢厂的出厂价格上调幅度过大、过快、过猛,而且是持续上涨,在没有下游终端有效需求明显释放的情况下,一味地大幅上涨出厂价格,带动现货市场预测人出厂价格跟涨,从而又刺激钢厂释放产量,增加产量,使虚涨、空涨的泡沫越来越大。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国内粗钢产量为5431万吨,同比增长9.7%。日均产量为193.96万吨,创历史新高。1-2月国内粗钢产量为11418万吨,同比增长12.6%。2月钢材产量为6354万吨,同比增长17.4%。1-2月钢材产量为13087万吨,同比增长14.5%。粗钢日均产量创历史新高。结合进出口数据测算,1-2月份我国粗钢和钢材资源供应量分别为11124万吨和1279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270万和1651万吨,分别增长13%和14.8%。其中,2月份粗钢和钢材资源供应量分别为5283万吨和6208万吨,同比分别增加469万吨和931万吨,分别增长9.7%和17.6%。
钢材产量在大幅增加,而钢材市场的实际终端有效需求却迟迟没有明显释放,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导致库存量日趋增多,压力不断加大。据有关机构统计,我国29个重点城市四种主要钢材品种库存达2000多万吨,现有库存突破去年3月5日峰值,再创历史新高。以螺纹钢为例,目前国内26个主要市场的螺纹钢库存量达到774万吨上下,比年初增加近332万吨,增幅75.33%。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主要钢材市场库存均处于高位。“高库存”是一个不争事实。
库存的大幅增加,只因供给过多,需求不足,供需矛盾凸现,必然使前期钢价的频频上涨而形成的虚涨、空涨的泡沫增多,挤压泡沫,钢价回归到合理的价位是必然的。这一周,国内的建筑钢材、冷热板、中厚板、各类型钢的价格继续整体震荡回落,跌幅大都在100元/吨左右,有的跌幅达到150元/吨以上。据商务部网站公布商务预报显示, 2月28日至3月6日,国内钢材价格比前一周下降1.6%,连续第二周回落,降幅比前一周扩大1个百分点。商务部分析,预计短期内钢材价格仍有小幅下降空间,但随着建筑工程进入春季施工旺季,家电、汽车等行业产量继续增加,后期钢材价格下跌空间有限。
那么,钢厂“降价救市”,钢价能止跌企稳吗?一些钢贸商认为,钢材市场价格的涨跌最终取决于供需情况,高产量,高供给,高库存,低需求,在这种状况下,人为的拉涨,“高价位”自然不能持久,尽管时下钢厂下调出厂价格,如果下游终端需求没有明显释放,“低需求、高库存”现象继续存在,那么钢厂“降价救市”其效应有限。当前,钢厂应控制产能的盲目释放,主动减产、限产,缓解目前的较为凸现的供需矛盾,这样钢材市场价格才有望趋于稳定,价格止跌企稳或稳中趋升。
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市场的需求情况来看,一批下游终端用户观望心态较浓,买涨不买跌,采购钢材的愿意不强,一些终端用户即便采购,也是按需少量进货,其采购量有限,遏制钢价震荡下跌的动力不足。此外,目前的不少中间贸易商又面临资金紧缺的状况,在钢价持续震荡下行的市场环境下,在组织钢材资源时大都十分谨慎,中端需求萎缩,加之远期价格一路“跳水”,使得金融属性较强的建筑钢材及热轧板卷价格受到较大影响,这些利空因素的叠加,从总体来看,短期内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仍将继续震荡下跌,还难以止跌企稳。
所以说,钢厂“降价救市”,还不如“减产稳市”。
本报记者 包斯文
20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