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贵钢:立足新起点 抓住新机遇 实现新发展

导读: 首钢贵钢 立足新起点 抓住新机遇 实现新发展
关键字: 首钢贵钢 立足新起点 抓住新机遇 实现新发展

2010年,首钢贵钢围绕“老区转型、新区建设”两大战略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创新创优创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企业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工艺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及新区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全年产钢22.6万吨,同比增长53.7%;产材24.5万吨,同比增长53%;利润462万元。

立足实际,瞄准重点,践行“三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贵钢根据自身厂情,确立了走“品种、质量、效益型、差异化”品牌强企之路。这一定位使贵钢真正得以扬长避短,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是3000吨快锻项目快速达产达效。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3000吨快锻和超大型平砧投入使用,为贵钢创新镦拨工艺提供了设备保障。原来常规镦粗的高径比不超过3,现在的镦粗高径比已达到6,并且使用这种镦粗技术对过去探伤不合格的EA4T和35CrMoA车轴钢进行了成功的改锻,将历史遗留的车轴钢不合格问题基本消除,改锻合格率在95%以上。锻材锻件质量明显改善,产能和生产规格扩大,车轴钢成材率也增加10%,生产成本降低15%,为贵钢抢占锻材锻件高端市场,进军高铁领域打下了可靠的技术基础。二是开发的新产品迅速转化为经济增长极。贵钢通过市场调研,先后研制生产了10MoWVNb、F173、4145H、4330V等产品,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F173和石油用10MoWVNb钢用户反映良好,吨钢利润在2000元以上;4330V钢是出口南非的高新品种,对钢材纵横向性能要求很高,生产难度非常大,经反复锤炼后,已形成稳定的批量生产能力。三是采用世界最先进技术和工艺改造钎钢钎具生产线取得成功。其中从国外进口的钎具加工中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的重型钎、球齿钎头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贵钢提高钎具产品比重、提升钎具产品竞争力创造了条件。中空钢研发取得新成就,GⅢ品牌品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四是碱酚醛树脂砂铸造生产线建成投产,全年成功生产16件超临界汽轮机阀体铸件。五是申报的“高品质中空钢及制品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荣获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得到专项资金扶持。专利申报工作也取得较大进步,在2009年申报一项中空钢发明专利的基础上,2010年又申报了两项高级易切钢专利发明。

2010年,贵钢主业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加快调整转型步伐,切实改变“中低端产品占大头、高端产品占小头”的状况,中高端产品销售收入现已占到销售总额的70%。全年实现了“五大突破”:易切钢产量突破10万吨,创历史新高;采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技术和工艺生产的钎具实现增长速度突破,重型钎销售11449支,同比增长156%;球齿钎头销售60688支,同比增长173%,钎具成为贵钢生产经营中的一大亮点产品;高合金钢连铸技术取得突破,80Mn14、H13、38CrMoAl等成功实现连续浇铸;高速重载机车车轴钢突破1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矿用工字钢实现规模化生产,产量累计突破2万吨。

夯实基础,精细管理,强化执行

与先进企业相比,与总公司的要求相比,贵钢在基础管理及精细化管理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他们深知,没有精细化管理指标体系就没有精细化管理,而“提高执行力,一切按规矩办”则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以精细化管理指标体系为突破口,推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精细化闭环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安全环境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和以六西格玛为本质要求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三个单位为试点,开展精细化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工作,从生产工艺和设备管理两方面着手,制定各工序作业指导书,控制各工序操作时间,控制消耗,减少设备热停工。

把企业核心理念和职工利益融入到各项管理制度和生产经营管理中,督导职工形成严谨、精准、细致、踏实的工作行为,增强制度的执行力、约束力,使每一名职工都能从思想上认同管理文化、行动上遵守管理制度。

结合贵钢实际,制定从生存期转入发展期的过渡期工资考核办法,积极发挥工资激励作用,调动职工工作热情。

根据国家《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导要求,结合国家将高品质特殊钢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新机遇,贵钢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按照首钢总公司第三步发展战略安排,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编制了企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贵钢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对标挖潜,找差补漏,降本增效

2010年,贵钢深入开展“五算清”和对标挖潜、找差补漏、降本增效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初,经过反复研究和排选,抓住影响成本主要指标,找出差距,制定整改措施和建立目标考核制,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单位部门。截至去年底,第一炼钢厂按效益最大化合理使用和消化钢渣,节约成本100万元;第二炼钢厂、金龙锻造厂、第三轧钢厂和动力厂余热利用装置投入运行,通过优化用(蒸)汽、用水制度,节约成本500万元;第一轧钢厂对冷却油进行回收利用,吨坯成本同比节约13.34元,年节约成本100万元;第三轧钢厂算清“热停工一分钟,经济损失118元”,各工序职工精益工作,精心操作,3月份创下﹤12螺纹钢生产吨材煤耗69公斤新纪录,全年吨材电耗同比下降21.67度,吨材辅料消耗同比下降3.24元;金龙锻造厂利用节能新技术,降低生产消耗,吨钢煤耗同比下降46公斤;无缝钢管厂强化质量过程控制,产品综合成材率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动力厂加强供电系统维护,平均功率因素达0.95,获系统功率因素奖励80万元。


 

(责任编辑: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