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省份明确今年公布“三公”经费

导读: 去年,中央90多个部门首次公布“三公”经费,为我国财政透明迈出了重要一步。
关键字: 三公 经费

去年,中央90多个部门首次公布“三公”经费,为我国财政透明迈出了重要一步。地方层面,只有北京、上海、广东和陕西4省(市)响应国务院“比照中央财政做法”的要求,去年公开了“三公”经费。而今年,目前已经有北京、四川和河南3省(市)公布了“三公”经费,还有11省份宣布今年将公布“三公”经费。

南都记者发现,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层面,北京今年公布“三公”经费数据的做法又迈出重要一步:率先公布了人均“三公”经费。但从整体来看,公布的数据还是不够细致,无法像国外或者我国香港地区一样,能查出每笔“三公”经费的花销情况,因此,公众也无法对此进行监督。

今年已有3省市公布,北京做法有突破

截止到昨日,今年已有北京、四川和河南3省(市)公布了“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和出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数据。河南只公布今年“三公”经费预算为7.9亿元,四川省公布去年“三公”经费为7.27亿元,今年预算为7.26亿元,同时还公布了53个省级部门“三公”经费情况。

北京是去年第一个公布“三公”经费数据的省级地方政府,今年北京仍“领跑”全国:北京在1月公布本级“三公”经费预算为11.2亿元,比2011年的“三公”预算减少2000万元。随后,北京市78个部门都公布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其中,有48个部门公布在职人数,这样就可测算出人均“三公”经费。

可以测算出人均“三公”经费,是在去年所有公布“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和省级政府中没有过的,这是我国“三公”公开的一个很大的突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南都,因为每个部门人员规模不同,简单看“三公”经费的总量没有可比性,而通过人均“三公”经费,就可以看出哪个部门花得多,哪个部门花得少,“甚至可以发现哪个部门可能存在腐败行为”。

南都记者通过测算得出:北京市48个部门人均“三公”经费为5100元。按照各部门计算,人均“三公”经费最高的是市金融工作局,高达5.11万元,人均“三公”经费最低的是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仅为700元。此外,北京多个区县正陆续公布“三公”经费数据。

11省份表示今年公布“三公经费”

去年,中央层面的90多个部门率先公布“三公”经费,为我国财政透明迈出重要一步。在地方层面,只有北京、上海、广东和陕西4省(市)响应国务院“比照中央财政做法”的要求,公开了“三公”经费。

今年,除北京已早早公布外,其余3省(市)都表示今年继续公开“三公”经费。近日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表示,今年将向社会公开上海90家市级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比去年增加了29家;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还将及时公开2011年度市本级财政决算和市级部门“三公”经费决算汇总情况。去年,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刘小燕表示,陕西的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今后将成为常态,并要求地市级政府也要公开“三公”经费。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近日表示,将进一步推进三公经费和预算公开,省一级“三公”经费已于去年11月公开,下一步将推进部门的细化和市县的公开。

早已明确表态今年将公布“三公”经费的省(市)还有7个:河北、天津、甘肃、云南4省(市)政府办公厅于去年发文明确要求今年公布“三公”经费。此外,今年的辽宁省财政工作会议、去年的湖南省推行部门预算十周年座谈会上,两省财政厅的负责人都透露,都将在今年公开省级部门“三公”经费。山东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去年向人民网表示,今年将单独统计“三公”经费情况,并及时公开。

4省份回答模糊,14省份未表态

“三公”经费今年是否公开,有4个省份回答比较模糊。江苏省人大财经委主任潘永和、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王庆江、安徽省财政厅负责人在不同场合,对于今年“三公”经费是否公开的回答均比较模糊,如:“做好了公开的准备”、“将稳步推进”等等。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去年发文,也只是要求做好“三公”经费的准备工作,并没有提及公开时间表。

此外,还有14个省(市、区)对今年是否“三公”经费公开没有任何表态,它们是:福建、西藏、青海、贵州、海南、吉林、浙江、湖北、广西、重庆、山西、内蒙古、新疆和宁夏。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在去年11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公开工作的通知》,要求“2011年适时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数和行政经费决算数等内容”,而南都记者并未有发现福建省公布的“三公”经费数据,福建相关部门也没对此作出解释。

专家建议制定统一的“三公”公开表格

目前,我国“三公”经费标准不一,导致有的公务接待被“隐藏”在其他的项目中,各单位统计“三公”经费的口径不一。我国也没有公布“三公”经费的统一表格,各部门公布的项目五花八门。此外,中央和地方所公布的“三公”经费中都是“大数据”,虽然北京市今年提供的数据可计算出人均“三公”经费,但这些数据依然无法让公众看清每笔公款的去向,该不该花?因此,让公众监督就成了一句空话。今年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要求“三公”经费“详细公开”,但公开至哪一项,则没有明确规定。叶青建议,国家层面首先要明确“三公”经费的具体范围,这样才有可比性。财政部要制定统一表格,对全国公布的“三公”经费内容、公布的科目都有明确的规定。

反腐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釜底抽薪的办法是从系统解决,比如财政预算制度,进一步细化“三公”经费的科目,让公众看清楚每笔公款花到哪了。还涉及财务报销制度要改革,建议公务招待费发票中,都要附带消费清单。此外,还涉及到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等问题。“这些方面我们不需要原创,拷贝美国、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做法就可以,这是行政管理技术的问题,并不难。”

 

(责任编辑: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