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从微利状态急转直下进入全行业亏损的窘境,包钢未被浓重的“灰色调”绊住脚。2012年,面对高成本、低效益局面已经冲抵资源优势的巨大压力,包钢审时度势,“危”中寻“机”,从技术攻关、对标挖潜、精细管理等方面苦练内功,全年降本增效超过38亿元,释放了发展正能量。
关键词:技术攻关
提高自产矿比例攻关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公司降本增效功绩簿上的大手笔。根据自产矿与外购矿的价差估算,自产矿配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即可降低生产成本约1亿元。为实现自产矿入炉比例的稳定提高,公司相关职能部门与炼铁厂等单位进一步联合开展系统攻关,着力攻克高自产矿配比下的高炉冶炼难题,并卓有成效。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公司入炉自产矿配比达到59.01%,创历史新高,同比提高0.86个百分点。
提高西部煤配比,是包钢突出技术攻关,通过破解工艺难题实现降本增效的又一成功典范。在自产矿配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的情况下,提高西部煤配比攻关难度进一步加大。但经过焦化厂和有关部门的协力合作,西部煤配比提高至72.98%,同比增加0.58个百分点。其中,焦化厂大胆尝试“炼焦新煤种新资源开发与配煤试验研究”,启动低质煤配煤炼焦试验,并通过合理调整实际生产配比,使高价山西主焦煤和肥煤总配比降到了不足三成。
关键词:对标挖潜
在钢价“一泻千里”的危难关头,完全寄希望于自身,深挖内潜、对标升级,无疑成为共渡难关和开启机遇之门的“金钥匙”。
在2012年这场力度前所未有的降本增效攻坚战中,各单位都不曾丝毫懈怠,技术经济指标不及行业平均水平的对标行业平均水平,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向行业先进水平看齐,全面查找差距,积极探索新的降本增效攻略。正视成材率与行业平均水平差距,线材厂完善《成材率管理考核办法》,加大监督、控制、抽查以及生产工艺制度执行检查力度,使成材率达到97.76%。薄板厂实现了CSP铸机漏钢率全国最低、金属回收率100%等对标挖潜的完美超越;同时,薄板厂钢铁料消耗一降再降,已经控制在每吨1082千克,降低生产成本1757万元。轨梁厂坚持按效益排产,强化工序控制,连续4年钢轨产量居全国第一。棒材厂针对影响成本的成材率、作业率、备件消耗等因素,大力实施技术改进,实现了非合金钢线材生产成本行业最低的突破。另外,公司强化人工成本对标,切实发挥出新上项目调整劳动用工结构、精干员工队伍的调剂作用,预计全年控制人工成本2.1亿元。
关键词:精细管理
2012年,市场的“冰冷”让公司生产、销售、管理等各部门紧紧抱在一起,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深入实施“以销定产”、“以效定产”,赋予了精细化排产更多内涵。销售公司根据品种效益情况,优先组织高效产品合同;轧钢各厂严格按销售合同和预排合同排产;计划财务部根据订单产品售价和生产成本,核算产品盈利能力,并按“大小个”排队;生产部则根据队列顺序,合理安排钢水资源分配和轧钢各厂生产……由此生成了一个生产组织紧贴市场前沿的精细管理联动。
与此同时,公司力求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以管理精细化推动降本增效任务的顺利完成。倒推成本,对各单位实施区别考核,按比例兑现,充分发挥管理考核的导向激励作用;加大对各类原燃料的集中采购和限价采购力度,适时调整采购策略,力求原燃料采购价降幅与产品售价降幅匹配;积极推进总包并扩大范围,特别是在薄板厂炼钢区域开展铝系脱氧剂总包,吨钢消耗水平降低20%;科学制定中间库合理库存量及考核办法,有效减少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可见,在市场的博弈中,包钢坚守“管理挖潜永无止境”,功夫下在了自己身上,通过实施精细管理,使各种费用一降再降,深刻诠释了管理创效的真谛。
(关键字:包钢 降本 增效 38亿元)